科普動態
科學時報:中國科學家發現控製艾滋病病毒複製新機製 為基礎研究和臨床醫療提供了新的思路
日前,《免疫學期刊》(Journal of Immunology)在線發表了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唐宏課題組的最新研究成果,該論文闡述了天然免疫反應中的重要信號分子TBK1控製免疫缺陷病毒(HIV-1)複製的新機製,為基礎研究和臨床醫療提供了新的思路。
當病毒侵入機體時,天然免疫細胞會立即啟動識別病毒和激活抗病毒反應,產生抗病毒功能分子,如幹擾素(IFN)、炎性細胞因子等。其中,IFN通過誘導產生上百種功能因子實現抗病毒作用。因此,宿主細胞IFN的誘導產生及其後續信號傳導機製既是機體抗病毒的第一道防線,更是免疫學研究的核心內容之一。
TBK1激酶在RNA病毒感染並誘導細胞產生IFN的信號通路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除了調節幹擾素與細胞因子等抗感染機製外,近幾年的研究還表明,TBK1還以不同的方式調節抗病原微生物感染的內源性免疫反應。例如,TBK1可通過調節巨噬細胞的吞噬囊泡膜上蛋白表達,防止被吞噬的細菌繁殖並感染其他細胞。
唐宏課題組的最新研究結果首次證明,TBK1與胞內負責蛋白質運輸的多囊泡小體(MVB)結合,並嚴格控製著HIV-1的成熟和釋放到細胞外的出芽過程。因此,在抗病毒過程中,TBK1不僅可行使激活幹擾素的功能,可能還通過控製病毒複製本身,來實現抗感染的分子功能。
逆轉錄病毒(典型的包括HIV-1、小鼠白血病病毒MLV、馬傳貧病毒 EIAV等)複製周期的最後步驟稱為出芽,即病毒的核酸和蛋白組裝成病毒顆粒並經過細胞膜釋放到細胞外。
逆轉錄病毒出芽需要“綁架”宿主細胞的MVB係統,利用其蛋白質轉運的功能,將病毒顆粒運送出細胞。而病毒為了能開啟這個“後門”,隨身也佩戴了“鑰匙”(例如HIV-1利用其p6蛋白的PTAP基序、MLV利用其p12蛋白的PPPY基序、EIAV利用其p9蛋白的YPDL基序等),打開MVB中運輸必需內涵體分選複合物(ESCRT)這把“鎖”,進而安全“出境”。
在研究員唐宏指導下,研究生達琦和博士楊選明發現,HIV-1出芽過程中,PTAP“鑰匙”要打開的其中一把“鎖”叫作ESCRT-I複合體,其“鎖芯”除了之前發現的Tsg101、MVB12和VPS37C等蛋白組成的“珠簧”外,還有TBK1。
這一發現令人驚愕和費解,研究人員花了近5年時間,終於搞清楚TBK1這個“鎖簧”是如何工作的。
首先,位於ESCRT-I複合物中的TBK1並不影響MVB的超微結構和正常生理功能,但TBK1的多寡及其激酶活性的高低與HIV-1出芽速度成反比。更有意思的是,TBK1對病毒出芽的調節功能,隻針對攜帶PTAP“鑰匙”的HIV-1,MLV、EIAV均不受其控製。
更重要的是,TBK1對HIV-1出芽速度的控製,並不依賴於其激活幹擾素等抗病毒信號通路,而是通過特異的磷酸化VPS37C實現的。因此,這項研究揭示了天然免疫調控激酶TBK1在抗病毒過程中的一個全新功能,即除了產生幹擾素之外,TBK1還可能直接參與到病毒複製周期中。
該研究還提出許多基礎研究與臨床治療關心的問題,例如在HIV-1感染的細胞中,位於ESCRT-I複合物中的TBK1激酶活性是如何被啟動的,以及人們如何利用TBK1在ESCRT中的抑製活性,實現或者輔助抗病毒治療等。
該項研究得到了生物物理所研究員高光俠、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授程根宏、北卡羅來納大學教授蘇立山的合作支持。該項目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科技部和中科院的資助。(丁佳)
《科學時報》 (2011-2-25 A1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