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動態
中國科學報:中國免疫學離世界一流有多遠
近日,細胞出版社推出《聚焦中國——免疫學發展特刊》,這既有力佐證了中國免疫學的快速發展,也促使業界人士思考——
■本報記者 馮麗妃 黃辛
近日,細胞出版社推出《聚焦中國——免疫學發展特刊》,詳細介紹近年來中國免疫學基礎及臨床研究的飛速發展情況。
多位國內外免疫學家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免疫學已進入迅速發展期,未來前景廣闊,但同時應提升研究質量,努力開拓創新性研究。
躋身“三甲”,世界矚目
細胞出版社旗下有眾多的國際一流期刊,《免疫學》(Immunity) 就是其一。本期特刊介紹了中國免疫學會、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免疫學研究所、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院等十餘所國內領先的免疫學研究機構,以及它們在腫瘤免疫及幹細胞免疫特性等領域的研究動態、成績及未來研究方向。
“本次特刊的誕生不僅因為免疫學在國際生物和醫學研究領域占有重要地位,更是因為近幾年我國免疫學研究的迅速成長已經引起世界範圍內的矚目。”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中國免疫學會理事長曹雪濤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時說。
據了解,我國免疫學研究經過十年磨劍,SCI論文發表數量從2001年的全球第15位,上升到2011年的第3位,僅次於美國和英國。
同時,國內免疫學研究隊伍迅速壯大,中國免疫學會會員人數從4年前的2000餘人,增長到目前的5300餘人,逼近美國與日本。
“10年之前,在這樣的頂級雜誌上發表特刊是不可想象的。”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免疫學教授龔非力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這說明中國免疫學的發展得到了國際上的認可。”
“這是中國免疫學發展曆史上的一個重大事件。”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田誌剛表示,專刊不僅有助於加深國際對中國免疫學發展的了解,使國際主流免疫學派主動加強和中國免疫學家的聯絡,同時對整個免疫學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國內免疫學不是碎步前行,也不是小步奔跑,而是跳躍式的發展,這從科學論文的數量和質量上就可以得到證實。這種跳躍式的發展在世界範圍內都是前所未有的。”美國密歇根大學終身教授、轉化醫學主任鄒偉平表示。
差距猶存,仍須追趕
“免疫學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才從病原生物學中分出來,是一個非常年輕的學科,同時也是一個‘橋梁’學科。”田誌剛表示。免疫學涉及麵很廣,與基礎生物學、遺傳學、分子生物學等基礎學科,以及腫瘤學科、婦產學科和兒童學科等臨床研究都有關係。
他認為,過去10年,我國在天然免疫、組織器官的區域免疫學等方麵的發展均受到國際關注,但整體來說,與歐美國家之間仍有差距,尚須追趕。
比如,我國研究論文數量雖多,但論文引用頻次卻不如歐美等國;此外,我國臨床研究與應用也落後於國際一流。
“作為世界免疫學研究大國,當前中國對免疫學各個專門領域的係統性、開創性的工作做得還遠遠不夠,高水平的人類免疫學及免疫轉化醫學的工作做得也遠遠不足。”鄒偉平指出。
他認為,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多的不同年齡段的健康人群以及多樣化的病種、病群和病人,對科研工作而言這是一個絕對的優勢。如能充分利用這一優勢,強化人種及疾病的基礎和應用免疫研究,必定能有所作為,而且可能在較短時間內達到世界一流水平。
堅持創新,造福人類
“未來中國免疫學需要加強創新性、係統性的基礎研究,創建中國特色的學說、假說與觀點;把現有的理論應用到臨床,造福國人,同時對整個人類健康發揮重要作用。”曹雪濤指出。
“從科學發展規律與前沿來看,未來需要一部分人迎難而上,開辟新領域,這對我國免疫學走出具有中國特色的道路、在國際上贏得認同具有重要意義。”田誌剛表示。
對此,龔非力表示,我國免疫學有很好的研究隊伍,應鼓勵中青年科學家進行創新,沉下心來,不急功近利,使學科不斷在創新中發展壯大。
“鑒於免疫學的巨大應用價值及對重大疾病的機製性影響,人種及疾病免疫研究必能創造重大社會應用價值。為此,需要從國家層麵有重點地延攬國際專門人才,係統培養國內團隊,建立多學科、跨部門的人種及疾病的免疫轉化研究中心。” 鄒偉平建議。
“中國免疫學的上空閃爍著一些明亮的光芒。我毫不懷疑今後5到10年,中國免疫學會邁上一個新的台階。屆時將是群星交輝,燦爛如日!”鄒偉平信心十足地表示。
《中國科學報》 (2012-11-02 A1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