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必威登录注册 >> 科普文章

科普文章

不老之泉探秘之五“誘導多能性幹細胞——炙手可熱的明星”

發表日期:2011-10-17 來源: 放大縮小

1.誘導多能性幹細胞如何來?

·何謂重編程?

現在我們來談談誘導多能性幹細胞。

要談誘導多能性幹細胞,首先我們要弄清一個概念,就叫做“重編程”。

重編程:就是將已分化細胞的核基因組恢複其分化前的功能狀態。

我們知道,每一個細胞的細胞核都包含有這個生物個體的幾乎所有的遺傳信息(還有極小的一部分儲存在線粒體中),這些遺傳信息決定了我們可以發育成什麼樣的個體,這就叫做“細胞核的全能性”。

對於每一個細胞來說,它們的DNA序列雖然都是一樣的,但是它們的DNA、染色體以及核蛋白的模式、結構和修飾(化學修飾,比如甲基化、乙酰化、磷酸化和糖基化等)是不一樣的,而這些差異導致了細胞命運的不一樣,使它們有的可以分化成多種細胞,有的就隻能行使一種功能。

在高等生物發育的過程中,DNA、染色體以及核蛋白的改變基本上是一個不可逆的程序化的過程。就像一個嬰兒,出生以後就會不斷地長大,長成兒童、少年、然後是青年、成年和老年,不會一會兒是青年一會兒又變成了嬰兒,那不就亂套了嗎?可是科學家們就是想要它亂套,想要得到“返老還童”的細胞,所以才有了“重編程”這個概念。

最早的重編程是在兩棲動物――青蛙上實現的。1952年5月,美國賓夕法尼亞州費城的羅伯特·威廉姆·布裏格斯和托馬斯·約瑟夫·金在《美國科學院院報》上發表文章,他們成功地把一個青蛙的卵母細胞的核去除後,移入了一個青蛙的成體細胞的細胞核,並將這個卵母細胞培養,使其發育成為了一個完整的個體。這是世界上首次的動物克隆,其後的“多莉”羊也就是在這個工作的基礎上完成的,其原理完全一樣,不過過程要複雜艱巨得多。越是高等的動物,這個過程也就越麻煩。

但是這種核移植的重編程方法非常麻煩,需要很精密的專業設備和非常嫻熟的技術人員,最麻煩的還是需要有卵子做受體。所以科學家們總是在動腦筋,怎麼才可以不用卵子、不進行核移植就讓細胞重編程呢?

在科學家們的不懈努力下,2006年,第一次培養成功了小鼠的“誘導多能性幹細胞”,首次實現了體細胞的非核移植的重編程。這是一個劃時代的發現,很多人都在猜測,這個工作會在哪一年獲得諾貝爾獎呢?

·誘導多能性幹細胞的前世今生

2006年,日本的大帥哥科學家山中伸彌和他的同事高橋一俊首次在體外培養成功了小鼠的“誘導多能性幹細胞”。

他的這個工作的設計說起來非常簡單,就是選擇了24個在胚胎幹細胞內高表達的基因,用病毒係統來做轉基因操作,讓它們在成體細胞中特異性的表達,然後看它們會導致細胞有什麼變化。然後依次去除這些因子的一部分進行轉基因操作,最終他們篩選出了4個基因:Oct4、Sox2、Klf4和c-Myc,發現把它們一起轉入小鼠的成纖維細胞後,可以誘導成纖維細胞重新回到幼稚的胚胎幹細胞狀態。

但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要知道24個基因那就得有多少種排列組合?當然山中伸彌他們不會去試每一種,但也一定嚐試了很多種。最重要的是,當時並沒有人知道這樣做是否能做出什麼結果來,也許做了很久什麼結果也不會有。

當時最著名的胚胎幹細胞實驗室美國威斯康星大學的詹姆斯·亞曆山大·湯姆森教授的實驗室也在做類似的工作,他們也選擇了24個基因,也在試哪些排列組合可以得到什麼樣的結果,隻不過他們是在人類細胞中進行,而山中伸彌他們是在小鼠細胞中進行。在這種情況下,一個小實驗室的工作人員會很容易產生這樣的念頭:那些大科學家都在做,我們能做得過他們嗎?不知道山中伸彌這樣想過沒有,不過重要的是無論他想了沒有,最終他堅持下來了,還獲得了成功。

生物科學到目前為止還主要是一門實驗科學,所以經常是“隻有做不到,沒有想不到”,想法人人都能有,但是是否能做出來,除了靠努力外,還有運氣的成份。不過,不去做那就絕對不會成功。對於這樣一個前途渺然,工作量又極大的工作,山中伸彌他們可以投入那麼大的精力去做,而且還最終把它們做了出來,不能不叫人佩服。

這不是說山中伸彌他們靠的是運氣,因為他們之後又不斷的發表文章,2007年又與詹姆斯·亞曆山大·湯姆森同時發表了人的誘導多能性幹細胞的形成,之後又有多篇高質量文章麵世,說明他們實驗室的整體實力是非常強的,第一篇文章並非幸致。

·兩組神奇的四劍客

被山中伸彌用來誘導誘導多能性幹細胞的四個因子現在被稱為亞瑪納卡因子,它們後來又被用來在人的細胞中表達,也成功的獲得了人的誘導多能性幹細胞。這組因子就是Oct4、Sox2、Klf4和c-Myc,是第一組神奇的四劍客。

我們前麵講過,在山中伸彌在小鼠身上使勁時,詹姆斯·亞曆山大·湯姆森他們也正在用人的細胞做著同樣的嚐試。當山中伸彌在小鼠上的成果發表後,他們倍感壓力,但還是堅持了自己的研究路子,最後發現了另一組因子Oct4、Sox2、Lin28和Nanog可以將人的成纖維細胞誘導成為誘導多能性幹細胞,也就是第二組神奇的四劍客。

這兩篇文章同一天發表於《細胞》和《自然》雜誌,雖然詹姆斯·亞曆山大·湯姆森實驗室的結果要較早一點做出來。這也許是兩個雜誌協商後的結果,人們都猜測是因為這種轟動性的研究成果是有可能獲得諾貝爾獎的。

值得一提的是,在詹姆斯·亞曆山大·湯姆森實驗室主要做這個實驗的,是一位來自中國的年輕女科學家――俞君英。在此之後,她又接受挑戰,研究無基因插入的誘導多能性幹細胞的建立,並成功的得到了用質粒介導的誘導多能性幹細胞,這也是誘導多能性幹細胞研究中一個裏程碑式的成果。作為一個年輕的科學家,可以預見,俞君英在未來還將在這一領域做出更多更好的工作,再創輝煌。

這兩組神奇的四因子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除了Lin28以外,它們都是轉錄因子。

那什麼是轉錄因子呢?讓我們先說說什麼是轉錄。我們知道,大部分生物的遺傳信息都儲存在DNA中,但真正行使功能的卻主要是蛋白質,在DNA和蛋白質之間還有一個媒介,就是RNA。簡單的說就是DNA“轉錄”成RNA,RNA再“翻譯”成蛋白質。而轉錄因子呢?就是一類可以促進DNA轉錄成RNA的蛋白質。

在生物體中,轉錄是一個非常複雜的過程,所有蛋白的轉錄都受到著嚴密的調控,轉錄因子可以特異性的結合在特異的DNA序列上,保證目的基因以特定的強度在特定的時間與空間表達特定的蛋白質分子。

所以每一個轉錄因子都是一係列蛋白表達的開關,而無論是山中伸彌還是湯姆森的四因子,都是這樣的開關,每個因子都會調控一係列的蛋白,而且它們之間還會有相互作用,最終導致一係列的生化反應,最終把細胞帶上重編程之路。

亞瑪納卡四因子包括:Oct4、Sox2、c-Myc和Klf4;湯姆森的四因子則包括:Oct4、Sox2、Nanog和Lin28。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這兩組神奇的四因子中Oct4和Sox2比較重要。事實上Oct4是其中最重要的一個,目前已經有多個實驗室在不同種類的細胞中實現隻用Oct4就誘導成功誘導多能性幹細胞的。不過這都是在小鼠上,人的誘導多能性幹細胞的誘導要複雜得多也困難得多。

·四劍客的分道揚鑣

具有神奇功能的6個因子,並非都是“全優生”,c-Myc根本就是個原癌基因,Nanog、Klf4都是候選原癌基因,Oct4和Sox2也在腫瘤中有表達,隻有Lin28似乎好一點,但它又是所有這6個因子中研究得最少的一個。

所以,擺在科學家麵前的問題就是:如何用更少的因子做出同樣的事情來?

首先被淘汰的,當然就是“最不好”的c-Myc了,誰叫它是原癌基因呢?但同時它又是提高誘導多能性幹細胞誘導效率的主要因素,誘導多能性幹細胞的誘導效率本來就不高,去除c-Myc後又會低不止一個數量級,所以要淘汰c-Myc,就要提高誘導多能性幹細胞的誘導效率。小鼠細胞增殖快,易於培養,所以在經典的誘導多能性幹細胞問世不久,就有人做出了沒有c-Myc的細胞,但是人的和其他動物,特別是靈長類的動物的無c-Myc的誘導多能性幹細胞的誘導至今還是困難重重。

Nanog和Klf4是一對可以相互影響的因子,它們在誘導多能性幹細胞的誘導中有著微妙的作用,可謂“增一分則太長,減一分則太短”,但並非完全不可或缺。特別是Klf4,不但在許多成體細胞中有表達,而且可以在多種刺激下誘導表達。目前已經有人做出來,用磷酸二酯酶的促進劑來調控Klf4的表達,大幅度的提高了誘導多能性幹細胞的形成效率;同時也有人利用本身就高表達klf4的成體細胞誘導成功誘導多能性幹細胞的例子。

Lin28是一個翻譯加速器,翻譯水平上調控蛋白質合成的一個因子,它的作用也並非不可或缺,實際上在我們的研究中,貌似Klf4也有類似的作用。

最後,就是Oct4和Sox2了,其中又以Oct4更為重要,雖然很早就有人做出來組蛋白甲基轉移酶G9a的抑製劑BIX-01294可替代Oct4在誘導多能性幹細胞的誘導中起作用,但這種化合物毒性極大,作用卻不強,實際上並不能替代Oct4在誘導多能性幹細胞的誘導中起作用。倒是Sox2在神經係統的幹細胞、祖細胞等中都有表達,它又是通過保持Oct4的適當表達水平穩定胚胎幹細胞的多能性的,所以在沒有Sox2的情況下,也可以誘導出來誘導多能性幹細胞。

就這樣,四劍客分道揚鑣了:Oct4是“八風吹不動,穩坐紫蓮台”無可或缺;c-Myc則是“棄你沒商量”,能不用就不用;Klf4和Sox2可以“自力更生”,用藥物誘導;而Nanog和Lin28則是誘導多能性幹細胞這出大戲的“配角”,可以被替換的。

原本神奇的亞瑪納卡四因子選出了它們當然的“王”——Oct4。

2.誘導多能性幹細胞的優勢

·倫理優勢

誘導多能性幹細胞無疑是最近幾年幹細胞學界、甚至是生物學界最重要的發現,幾乎所有的人都認為它將是未來諾貝爾獎的當然贏家,隻是或遲或早,哪些人來分享的問題(當然山中伸彌是一定榜上有名的)。它的優勢是那麼明顯,簡直就是不言自明的。

最重要的優勢就是,它規避了胚胎幹細胞研究的倫理壁壘,用成體細胞來培養出胚胎幹細胞,完全不涉及有關胚胎啦、生命啦、意識啦這些問題。其次,也規避了捐獻的供體和受體的問題,誘導多能性幹細胞技術完全可以做到用你自己的細胞治療你自己的疾病,不用他求,隻要你自己願意就可以了。

說起來,奧巴馬還真是運氣,在他之前,小布什大張旗鼓地禁止幹細胞研究,一時間幹細胞學界萬馬齊喑,前途一片晦暗。而奧巴馬一上台就正好趕上誘導多能性幹細胞橫空出世,幹細胞研究一片欣欣向榮,奧巴馬正好又是一個旗幟鮮明的“挺幹細胞”派,由此順風順水,幹細胞研究從此走上快車道,以後對世界經濟的積極作用不可限量。當後人提起此事時,除了對科學家們的敬仰外,恐怕也不得不佩服一下奧巴馬的遠見卓識吧?

·免疫優勢

誘導多能性幹細胞的免疫優勢也是不言而喻的,胚胎幹細胞本來就是一種免疫原性很弱的細胞,而采自自身的誘導多能性幹細胞理論上講是應該沒有任何免疫排斥的。

不過最近有文章指出,因為誘導多能性幹細胞在體外培養多代,要用於治療又會有一個重新分化的過程,從成體細胞去分化,到體外培養,再到重新分化,這是一個非常複雜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難保不會發生免疫原性的變化。特別是對免疫細胞來說,還有一個免疫重排的問題,所以我們不能掉以輕心,以為取自自身的細胞,自身就一定不會排斥。在誘導多能性幹細胞的免疫原性問題上還有大把研究可做。

不過無論如何,就算重分化後的誘導多能性幹細胞又重新獲得了免疫原性,這種免疫原性也會是非常非常弱的,比起來自其他人的成體幹細胞、胚胎幹細胞都要弱很多很多,如果單從免疫原性角度來考量,誘導多能性幹細胞應該是當然的首選。

順便說一下,在理論上講,我們甚至可以嚐試用誘導多能性幹細胞來治愈艾滋病。請注意,這裏講的可是治愈噢!艾滋病的發病主要侵襲的是T細胞,在T細胞中複製轉錄,並且破壞T細胞從而導致免疫缺陷,如果我們用誘導多能性幹細胞的方法,在T細胞中轉入抑製艾滋病毒的基因,就可以使艾滋病毒不能再複製轉錄以至生存,這樣,不就可以治愈艾滋病了嗎?事實上已經有科學家在往這個方向努力了。

·個體優勢

佛說“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而這個世界上沒有兩片葉子是相同的,人也是這樣,看上去我們都是一個鼻子倆眼睛,但是身體上卻是千差萬別的,所以有的人感冒抗一抗就過去了,有的人住院吊水還要拖個十天半個月的。

實際上生物界正是由於這樣的千差萬別才會如此的欣欣向榮。

但是,遇到疾病就悲劇了,如果哪個藥說百分之百治愈某病,那可千萬別信,那一定是騙人的。

這時,誘導多能性幹細胞的優勢就又出來了,因為它能給你提供“個性化服務”,比如說某人患上了某種疾病,治療這種疾病的藥物有很多種,我們不知道哪些更適合他,這樣我們就可以把這個人的細胞取出來,做成誘導多能性幹細胞,再分化成這種疾病所侵襲的細胞,在分化過程中或/和分化後,用不同的藥物或藥物組合去處理細胞,這樣就能找出針對這個人的最合理的藥物組合,這樣用起藥來不就事半功倍了?

當然,這隻是個極端的例子,事實上比較合理的做法是:基於很多疾病都會有很多分型,同樣一個病基於的基因型可能千差萬別,我們可以通過誘導多能性幹細胞技術建立各種分型的細胞庫,再用這些細胞庫來篩選藥物,其主要的優勢是在於細胞比較容易獲得,易於培養。因為成體細胞是很難在體外長期傳代培養的,而誘導多能性幹細胞是一種胚胎幹細胞,在理論上講是可以無限傳代的,而且也是一種易於基因操作的細胞。

同時,我們還可以通過這些細胞的重分化過程,研究這些疾病是如何發展的,是哪些基因、哪些因素導致了這些疾病,它們之間的關係是怎樣的,這也為我們治療這些疾病提供了依據。用誘導多能性幹細胞技術,我們可以把細胞的狀態上溯到胚胎發育的早期,從最初的源頭來研究這個疾病,特別適合研究那些有遺傳因素的疾病。

·技術優勢

誘導多能性幹細胞還有一個優勢就是技術優勢。雖然誘導多能性幹細胞如此的大名鼎鼎,但它所基於的技術卻相當簡單,是許多分子細胞實驗室本來就具備的,其實也就是一個轉基因技術(經典的誘導多能性幹細胞技術)。這個技術不但成熟簡單,而且相對便宜:傳統的核移植除了要求要有非常熟練的經驗工,完備的實驗室,優質的實驗動物(人的就幹脆沒法兒做)外,光一台顯微操作的顯微鏡就要動輒幾百萬,這又有幾個實驗室負擔得起?而誘導多能性幹細胞技術把技術門檻降低了很多,使得很多普通實驗室也能嚐試,也能成功。

所以一旦山中伸彌的誘導多能性幹細胞文章一出現,馬上就在世界上掀起了誘導多能性幹細胞狂潮,從06年唯一的一篇誘導多能性幹細胞文章開始,到現在已經有3000多篇文章發表,而且後續的研究還在井噴式的發展中。這一方麵是因為誘導多能性幹細胞技術應用的前景非常廣泛,另一方麵也與這一技術的簡單易行脫不了幹係。

所以,在這個新興的領域,我國的科學家也不甘人後,建立了全球第三個擁有此技術的實驗室,做出了很多最前沿的工作,特別是最後為誘導多能性幹細胞正名的“板上釘釘”的“四倍體小鼠”的實驗,是中國實驗室在這個領域的傑出貢獻之一。後麵我們還將介紹我國科學家在這一領域的另一個重要貢獻。

可以說,在這個新興的科研領域,我國科學家與世界各國的科學家一同起步,走在了這個領域的最前沿。

3.誘導多能性幹細胞發展現狀

·病毒——我是四劍客的坐騎

最早出現也是最經典的誘導多能性幹細胞的誘導方法就是用病毒將4個因子帶到細胞裏,讓它們在細胞內表達,然後影響細胞的分裂增殖,最終回複成最初的幼稚狀態。從這個意義上來講,病毒就像是4因子的坐騎,帶著它們來到它們應該去的地方。

首先我們應該先了解一下病毒為什麼可以把基因帶入到細胞裏去。

病毒,從嚴格意義上講並不是一個生命體,因為它們是不能獨立生存的,隻有在它們所感染的細胞內才可以生存。一般的病毒都有一個蛋白質外殼和其中的一段遺傳物質,這個遺傳物質可以是DNA也可以是RNA,當病毒感染細胞時,會把蛋白質外殼留在細胞外,而將自己的遺傳物質象注射一樣的注射進入細胞內。而這些遺傳物質就在這個細胞內利用細胞的蛋白質表達係統,以自己的遺傳物質為模板,製造自己的蛋白,同時複製自己的遺傳物質,然後再把複製好的遺傳物質和表達好的蛋白組裝起來,再去感染下一個細胞。

基於病毒這樣的工作原理,科學家們就天才的利用病毒,把我們帶有我們要表達的蛋白的遺傳信息的遺傳物質鏈接到病毒的遺傳物質中,當病毒感染細胞後就會表達我們想要表達的蛋白了。

山中伸彌最早使用的病毒就是一個來源於艾滋病毒的逆轉錄病毒PMX,這種病毒是一種RNA病毒,它自身帶有逆轉錄酶,可以把自己攜帶在RNA上的信息通過逆轉錄變成DNA,連接到宿主細胞的DNA上,然後與宿主細胞的DNA一起表達。

當然,在山中伸彌使用它的時候,這種病毒是經過了大量的改造的,已經不能做為艾滋病毒使人或動物感染艾滋病了。事實上,這是一個非常成熟的商品化的病毒,在山中伸彌用它來做誘導多能性幹細胞之前就有很多實驗室都在使用了。

但是PMX這種轉基因的方式存在著不少缺點:首先,它是把4個因子一個一個轉進去,就算感染效率極高,達到90%以上,當4個因子一乘,4個因子都轉入的效率就隻有0.6561了;其次,它所帶入的基因是隨機插入到被感染細胞的基因組中的,插入到哪裏,插入多少個拷貝都完全不能控製,這就造成很多插入起不到效果,或者起到相反或很壞的效果。這就造成了早期的誘導多能性幹細胞研究效率極低,飽受質疑。

最重要的是,當你不知道被轉入的基因插入到了宿主細胞的哪裏時,這就隱含了巨大的風險在裏麵,這段插入的基因到底怎麼表達,被它插入的那段宿主的DNA又會受到什麼樣的影響,沒有人知道,因為這個插入是隨機的,我們甚至不能確定我們拿到的細胞裏是否都插入了同樣的基因。

為了提高效率和準確率,各國科學家在病毒感染技術這一領域展開競爭,想出了各種千奇百怪的點子,有的嚐試把4個因子串聯起來,用一個病毒帶進去(從騎士們單人單騎變成大家一起坐馬車);有的想利用互補配對原理,使轉入的基因插入到特定的區域;還有的在轉入的基因兩頭加入特定序列,這樣在基因轉入發揮效應使成體細胞重分化成誘導多能性幹細胞後(此時外源轉入的基因已經沒用、被沉默掉了)可以用特殊的酶把它們切下來去除掉;還有人在需要表達的蛋白序列之前再加上一段誘導劑的序列,這樣就可以在規定的時間、空間通過藥物誘導的方法使我們需要的蛋白開始表達,等等方法,不一而足。

但是所有這些基於病毒的轉基因的方法都存在著隱患,就是這個方法本身――病毒。雖然我們已經應用了很久,做了很多很多的研究,但是這些用來轉基因的病毒所發揮的作用還是不能100%的保證,如果掛萬漏一也會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所以所有以治療為目的的誘導多能性幹細胞研究,最後都必需摒棄病毒這個“坐騎”,轉而尋找其他的途徑和方法。

但是誘導多能性幹細胞的機製研究中,由於病毒的高效率和易操作,還是研究中的不二之選。

·無插入的誘導方法

在最初的經典的誘導多能性幹細胞問世之後,所有的人都意識到了一點,就是這是一種利用轉基因的方法達到目的的技術,也就是說改變了細胞原有的基因組序列。

那能否不改變基因組序列而達到同樣的效果呢?答案是肯定的。因為在誘導多能性幹細胞技術問世之前,就已經有很多種不改變基因組的蛋白引入方法了,所以一旦誘導多能性幹細胞麵世,各國科學家就都想到了這一點,並在這個領域展開了競賽。當年與山中伸彌同時做出人的誘導多能性幹細胞的中國女科學家俞君英就在這一領域做出了傑出的貢獻,她第一個利用質粒做出了無插入基因的誘導多能性幹細胞,在國際上贏得了廣泛關注。

其實最早做出無外源基因插入的誘導多能性幹細胞的利用的其實還是病毒,不過不是常用的逆轉錄病毒而是腺病毒。腺病毒是一種雙鏈DNA病毒,它最大的優勢就是不會把它所攜帶的基因插入到宿主細胞中,而是在宿主細胞中遊離的表達;另外逆轉錄病毒隻能感染正在分裂增殖的細胞,而腺病毒則還可以感染非增殖細胞,所以腺病毒是表達和傳遞治療基因的主要候選者。但在實際操作中,誘導多能性幹細胞的誘導還是逆轉錄病毒係統更為高效和穩定;而且,腺病毒再怎麼說還是病毒,雖然理論上講多次傳代後就會在細胞中稀釋,但還是一個病毒,終究會留下隱患,所以精益求精的科學家們還在尋找其他方法。

這就是俞君英所做的工作了。

質粒是一種染色體外的穩定遺傳因子,是一種雙鏈、閉環的DNA分子,它具有自主複製和轉錄能力,能在子代細胞中保持恒定的拷貝數,並表達所攜帶的遺傳信息。最早隻發現它們存在於細菌、放線菌和真菌中,近年來的實驗發現它們也可以在哺乳動物的細胞中起作用,把我們要表達的基因帶入到動物乃至人的細胞中去。

我們一般用人工構建的質粒做為載體來把我們要表達的蛋白基因帶入到我們的目標宿主細胞中,這個過程多數是非常短暫的,隻有7天,而且很少會有插入到宿主DNA的情況發生。所以,俞君英就選取了這個方法來研究無插入誘導多能性幹細胞的誘導方法,並獲得了成功。

不過,無論如何,質粒也是遺傳物質,有沒有不用遺傳物質來誘導誘導多能性幹細胞的呢?還真有!起碼科學家們真的在向這個方向在努力,這,就是化學誘導。

·化學誘導(一鍋巫婆煮的湯)

在化學誘導前麵,我們先談談蛋白誘導。

看了前麵的基因誘導,有人要說了:我們為什麼要那麼麻煩,讓細胞自己表達基因,我們把可以起作用的蛋白直接加進去不就得了?真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啊!不要忘了,細胞是有個“膜”的,它就像一個動態的“防火牆”把細胞生長不要的東東統統擋在外麵,象蛋白質這樣大分子的物質,要進入細胞更是難上加難。

但這終究不是最佳方案,在細胞誘導的這一領域,人類的終極夢想是“化學誘導”,就是用一些小分子化合物刺激細胞,使得它們表達一些蛋白,從而發生生理生化反應,最終誘導轉變稱為我們需要的細胞。形象點比喻,就是弄一鍋像是巫婆煮的湯一樣的東西,隻要把細胞放進去,培養培養,出來就是我們需要的細胞了。

在這個領域,又是中國科學家拔得頭籌,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拉由拉市史克裏普斯研究所的丁勝先是利用重組蛋白誘導誘導多能性幹細胞,之後有研究如何用小分子物質誘導,取得了很多很重大的發現。

4.誘導多能性幹細胞麵臨的問題

·高效、節能、環保!最時髦的口號!

誘導多能性幹細胞雖然相對於核移植技術是一個技術門檻比較低,比較節省的誘導方法,但相對於常規的細胞培養,它的費用還是相當驚人的,而且沒有一定的胚胎幹細胞培養經驗的實驗室人員也很難做得出來。最重要的是,它的誘導效率相當的低,以至於在剛開始出現時會遭受質疑,認為山中伸彌隻不過是分離出了本來就存在於成體組織中的相對幼稚的細胞而已。

現在當然沒有人再這樣說了,可是要想大規模應用和更好的研究機製,提高誘導多能性幹細胞的誘導效率是擺在所有這個領域的科學家麵前的一個難題。說是難題,實際上這也是一個蛋糕,誰在這個領域領先,就意味著在未來的研究中先走了一步,前途未可限量。所以各國科學家都在磨刀霍霍,爭取分到更大的一塊。

在這個領域,常用的思路主要有兩條:一個是找到更容易轉化的細胞種類,比如神經幹細胞、角質細胞、臍帶細胞、胃腺細胞,它們由於本身就表達某些誘導多能性幹細胞因子,增值快等優勢,可以高效率的轉化成為誘導多能性幹細胞。但這個方法的缺點也非常明顯,就是必需用特殊的細胞,如果沒有,就一籌莫展了。

另一個思路是添加各種化合物、抗體等化合物來促進誘導多能性幹細胞的轉化,我們前麵所講到的化學誘導就屬於這一類,國內外有不少實驗室都在卯足了勁兒篩選化合物分子庫,試圖找出更多更好更強的促進誘導多能性幹細胞誘導的化合物。這種大規模的篩選實驗在近年來非常流行,飛速發展,現在已經可以用機器完成細胞培養,加藥以及掃描的全過程,是現代藥物研發的一個基礎平台。不過自然界和人工合成的化合物何其多也,要想在裏麵發現我們需要的化合物無異於大海撈針;而藥物篩選平台雖然近年來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但還是受到多方麵因素的限製,建立一個穩定的平台非常之困難,所以要想高效節約地獲得誘導多能性幹細胞,還是“路漫漫而修遠兮”呢!

·基因插入的蝴蝶效應

誘導多能性幹細胞的另一個問題與是其他轉基因技術一樣,存在一個遠期效應的問題。生物體是一個複雜的巨係統,任何改變都有可能引發蝴蝶效應。而誘導多能性幹細胞的誘導對一個細胞來說是一個翻天覆地的變化,在這個過程中到底發生了哪些事件我們並不知道。就算我們研究明白了所有的事件,那麼這些事件又會引起哪些效應?這些效應又會導致哪些事件?

做為一個複雜的巨係統,我們絕對不能用線性的思維來機械的看待生物體,所以在轉基因技術中隱含著巨大的危機,稍有不慎就有可能打開潘多拉的魔盒,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失。

所以,在誘導多能性幹細胞應用的這個方向的研究,大家都致力於無插入的技術。但是這也不是說沒有風險,因為在我們所需要特異性表達的蛋白中,就有原癌基因,而完全繞不開,最關鍵的基因Oct4也是一個會在腫瘤組織中表達的蛋白,對它的研究雖然很多,但一旦放到複雜巨係統這個層麵上來講,就很難說了。

但是,難道因為存在風險就不去研究開發它了嗎?恰恰相反,真因為存在著巨大的風險,才更需要更深入的研究,研究清楚到底存在哪些風險,如何規避等等,才是王道。

·“飲鴆止渴”,還是不?

在誘導多能性幹細胞研究領域最熱門的一塊,就是化學誘導,但化學誘導也有它的局限性:

首先,這一技術還非常不成熟,目前為止雖然找到了很多可以促進、提高誘導多能性幹細胞誘導效率的小分子化合物,但是純粹用化合物來誘導的方法還是沒有找到,雖然大家都抱有這樣一個美好的向往,但是否能做到誰也不知道。

其次,其實化合物也都是有毒性的,這些化合物在對細胞作用的同時也在損傷細胞,它們對細胞的損傷又會多大程度上影響細胞的狀態以及功能也需要研究;事實上,在已經證實對誘導多能性幹細胞誘導起作用的許多化合物中,就有很多是有劇毒的。雖然理論上講小分子化合物可以通過在細胞傳代過程中不斷的衝洗換液來稀釋去除,但是否能清除幹淨卻很難說,而且痕量的化合物是否會殘留作用呢?這也是需要科學家們回答的問題。

最後,我們往往需要多種小分子化合物協同,才能達到我們需要的目的,那麼這些小分子化合物之間會不會產生影響呢?這種影響又會多大程度上影響細胞的功能呢?這些都還需要研究。

應用小分子化合物來誘導誘導多能性幹細胞,也許就是一個“飲鴆止渴”的方法,問題是我們如何去研究和優化它,盡量強化效率而規避風險。

成“瘤”?拒絕!

其實,誘導多能性幹細胞做為一種特殊的胚胎幹細胞也麵臨著與胚胎幹細胞同樣的問題,就是:成瘤性。

做為胚胎幹細胞,它的一個特點就是永生性,而永生化正是細胞癌變的第一步,而我們鑒定一株細胞是否是胚胎幹細胞或誘導多能性幹細胞時常用的方法就是看它是否能在裸鼠體內形成“畸胎瘤”。所以成瘤性正是胚胎幹細胞的固有屬性之一。

但是當我們需要用胚胎幹細胞進行治療應用時,是絕對不希望有腫瘤產生的,這樣就產生了一對矛盾:培養時我們需要它無限傳代,使用時我們又需要它不能成瘤。

針對這一對矛盾,解決的方案有兩個:

一是,先體外誘導胚胎幹細胞成為我們所需要的種類的細胞或它們的前體細胞,再進行移植治療。因為胚胎幹細胞有這樣一個特性,一旦分化,就會失去永生化的這一特性,不再成瘤。不過這也存在著問題,胚胎幹細胞的體外分化目前為止還是一個不那麼成熟的技術,雖然可以分化成多種細胞,但效率都不是很高,而且分化出來的細胞也不一定是有足夠功能的,所以如何得到純的、有功能的胚胎幹細胞分化而來的所需細胞還是需要更多研究的。

二是,有人提出在胚胎幹細胞中引入自殺基因,當移植的胚胎幹細胞向腫瘤發展時,就會啟動自殺基因,發揮作用導致細胞死亡。

5.誘導多能性幹細胞研究展望(可見的科幻)

·你自己的胚胎幹細胞——個體特異性幹細胞

誘導多能性幹細胞最誘人的前景是它的“個性化服務”這個特點。在這個人人都追求“特立獨行”的時代,擁有自己獨特的一份兒“胚胎幹細胞”該是一件多麼酷的事啊!

不過“個性化服務”絕不僅僅是“酷”這麼簡單,這涉及到“人”的生物學本質。從生物學角度講,這個世界上沒有哪兩個人是完全相同的,就算是基因型完全相同的的同卵雙胞胎他/她們的表觀遺傳學特性也有可能不一樣,兩個人在生活中的際遇環境差異也會導致生理、病理上的差異。所以,每個人得的病也就不會完全一樣,小病也就算了,萬一得個大病,誰不希望能在最短的時間得到最有效的治療?但事實上在當今醫學上,還是在經常應用“試錯法”――先上藥治著看,如果起效了就是這個病,不起效就排除這個病――這叫做“診斷性治療”,熱門美劇《豪斯醫生》就總是在用這個方法。

如果有了個性化的胚胎幹細胞,在很大程度上我們就不必用真人去“試錯”了,用我們的細胞就可以了!要知道,誘導多能性幹細胞可是永生化的,理論上講是可以永無止境的供應的。

當然用我們自己的細胞修複我們自己的組織就更不用說了。

科幻片裏經常有用“複製人”做為“後備”為人類提供健康器官組織的狗血鏡頭,其實完全不必那麼麻煩,為什麼要培育一個完整的“人”那麼麻煩呢?隻要有萬能細胞不就行了?誘導多能性幹細胞就是我們的萬能細胞。不過目前為止,我們還不能做到在體外直接用“萬能細胞”培育出一個完整的器官。

·誰想變啥就變啥——定向重編程

當然誘導多能性幹細胞也有它的局限性,最主要的就是我們前麵提到的成瘤性,所以,這裏還有另外一個選擇,就是“轉分化”,也就是定向重編程。

誘導多能性幹細胞不是把終末分化的細胞重新恢複成最原始最幼稚的胚胎幹細胞嗎?那我們能不能把終末分化的細胞直接重編程成為另一種細胞,或者是成體幹細胞,或者是另一種終末分化的細胞?在誘導多能性幹細胞技術出現以前,就有人在這個方向上做出過嚐試,誘導多能性幹細胞技術出現以後,就更加增強了大家的信心:最幼稚的胚胎幹細胞都能誘導出來,其他種類的細胞應該也可以。

事實上,也確實是如此。

早在1987年安德魯·拉薩等人就已經成功的把小鼠的成纖維細胞轉分化成為了成肌細胞,當然這隻是“成”字頭細胞之間的相互轉化,與我們現在所講的“轉分化”還是有較大區別的。此後又陸續有一些相關實驗,比如把B細胞轉化成巨噬細胞或淋巴祖細胞;把胰髒外分泌細胞轉化成有功能的β細胞(分泌胰島素的細胞)等;但一直到誘導多能性幹細胞技術推廣以後,“轉分化”技術也才迎來了自己的“春天”。2010年在國際頂尖雜誌《自然》和《細胞》上接連發表了3篇文章,分別是把成纖維細胞轉分化成為神經細胞、血液祖細胞和心肌細胞。他們都是用誘導誘導多能性幹細胞最常用的一種細胞――成纖維細胞,分別誘導培養出來了有功能的神經、血液和心肌細胞,這是相當了不起的成就,是再生醫學的一個重要進步。

·原地滿狀態複活——定點重編程

那還有沒有更好的方法呢?

有的,就是定點定向重編程。

有人提出來,我們可以在組織受損的部位,利用重編程技術把這個部位的其他種類的細胞重編程成為有功能的、我們需要的細胞種類。這是不是聽上去很科幻?但這並不是不可能的,因為這個技術可以基於早已經在開發的另一個技術――個體水平的轉基因技術來進行。很早就有人利用腺病毒來做這樣的工作了,比如1996年就已經利用腺病毒治療鳥氨酸氨甲酰基轉移酶缺乏症,已經進入一期臨床的實驗了。隻不過還沒有人把它應用於誘導多能性幹細胞技術或轉分化技術中去罷了。

你看,這像不像“原地滿狀態複活”?

不過,這還隻是我們科學家的幻想,具體的實施還需要艱苦的努力。

附件: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