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新聞動態>> 媒體報道

媒體報道

【光明日報】從不覺得科學創新很辛苦

發表日期:2015-05-22 來源:光明日報 來源: 放大縮小

裴端卿在實驗室 資料照片

開欄的話

  科學技術以不可抗拒的力量,推動人類社會不斷前進。今天,中華民族比曆史上任何時候都更接近於民族複興的偉大目標。中國夢的實現,需要科技工作者不畏艱難,奮力攀登科學高峰。改革開放以來,在科學研究領域和科技產業化的道路上,一大批科技工作者以果敢、勤奮、敬業、奉獻的精神,為我國的科技事業和科技產業化作出了突出貢獻。創新路上的科學人,奏響了一曲曲自主創新的凱歌。從今日起,本報開辟“創新路·科學人”專欄,邀請一批科技工作者中的優秀代表,講述自己的創新創業故事。

  1965年,我出生於湖北荊州的一個鄉村,父親是一位小學教師。我15歲進入華中農學院農學係,1984年畢業,1985年通過中美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留學項目資助去美國留學。在美國從事科學研究期間,我一直保持比較樂觀的心態,對科研有較高的興趣。幾乎每天都與各種各樣的細胞打交道,在顯微鏡下能看到很多種類的細胞,很有趣,也很有意思。作為一名新手,實驗常常是失敗、失敗、再失敗,但突然有一天成功的時候,我就會非常開心。

  2002年,我回到清華大學工作,自己的實驗室逐漸由腫瘤生物學研究轉向細胞命運調控的研究。到betway体育下载 工作後,研究內容集中於多能幹細胞誘導的機理及方法。科研團隊中有本單位自己培養的學生,也有海外引進的人才,其中的骨幹已經成長為國家重大研究計劃973項目首席科學家等。

  我們團隊很有趣的研究工作之一,就是將尿液中的活細胞誘導為多能幹細胞。通俗來講,就是從尿液中提取人的廢棄細胞,然後將這些細胞通過不同的因子組合誘導成為幹細胞,這些幹細胞可以人為控製定向地分化為不同器官組織的功能細胞,為將來的人工組織或人造器官進行了基礎知識的積累。

  去年,我們團隊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幹細胞多能性與體細胞重編程”創新研究群體項目,這是國內首個幹細胞基礎研究創新群體。在這個團隊裏,70後、80後成為主力,非常有創新活力。過去10餘年間,我們團隊立足廣州,得到了科技部、中國科學院以及地方各級部門的大力支持,使得我們在“幹細胞多能性與體細胞重編程”領域取得了一些成績,獲得過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這是團隊的優勢和力量。

  我們整個團隊選擇的科學問題很清楚,就是了解細胞從一個細胞狀態演變成另外一個細胞狀態的機理,或者說,是細胞相互之間轉化的基礎規律。對這個問題的思考和討論,就像空氣一樣環繞著整個團隊。與此同時,我們想把自己已經知道的規律,或者是全人類在這方麵已經發現的規律,用於某一個具體的疾病或損傷修複。我們現在將團隊分為不同的小組,有研究造血係統的,有研究肝髒分化的,還有研究牙齒再生的。

  要想充分發揮團隊的創造力,需要充分發揮團隊組成人員的智慧和集體的力量,協同攻關。令人高興的是,通過幾年的努力,我們已經打造了一支勤奮敬業的科研團隊。

  有了團隊共同的理想和信念支撐,我從來不覺得科學研究創新很辛苦。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們的研究取得了一些進展。比如5月19日,我們在《自然—細胞生物學》在線發表了最近的進展——發現細胞重塑是重編程早期的必需事件。2011年底,我們課題組發現並破解了體細胞“變身”為誘導多能幹細胞(iPSC)的分子障礙,相關研究論文被幹細胞期刊《細胞·幹細胞》選為封麵文章。早在2009年,我們團隊發現維生素C可大大提高體細胞轉化為iPSC的效率,該項研究成果就被選為封麵文章刊登在《細胞·幹細胞》上。這個研究不僅為體細胞重編程研究開啟了新方向,還對維生素C的生理功能及其營養價值研究具有一定的啟發作用。

  我們團隊最大的願望是發現並解析一些細胞命運調控的機理,並希望這些知識能夠幫助一些疾病的治療研究。比如從尿液細胞變成神經幹細胞,我們已經做了一些工作,但還遠遠不夠,這是一個非常大的挑戰,我們的團隊會不斷努力。

  (本報記者 吳春燕 本報通訊員 黃博純整理)

人物鏈接

  裴端卿博士,現任betway体育下载 院長、研究員,國家“863計劃”生物醫藥領域專家,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綱要“生殖與發育”重大研究計劃專家,國家基金委傑出青年。目前承擔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國家973項目,中科院知識創新基金等多項科研任務。他的代表性學術成果發表在《自然》《自然—遺傳學》《細胞·幹細胞》等國際期刊上,共計70多篇論文,被引用3000餘次。

  原文載於:光明日報 2015年5月22日頭版

  原文鏈接:http://epaper.gmw.cn/gmrb/html/2015-05/22/nw.D110000gmrb_20150522_5-01.htm

附件: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