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報道
【南方日報】“四不像”研發機構生命力為何這麼強?
近日,由中科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下簡稱生物健康研究院)胡文輝課題組設計與合成,由華南新藥創製中心主導臨床前研究,共同開發的抗阿爾茨海默症1.1類新藥-GIBH130及其片劑獲得了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CFDA)頒發的“藥物臨床試驗批件”。
一紙批文,令這個由新型研發機構開發的項目備受生物醫藥學界關注。
新型研發機構被稱為“四不像”:既是大學又不完全像大學﹔既是科研機構又不像科研院所﹔既是企業不完全像企業﹔既是事業單位又不完全像事業單位。作為產學研資的連接通道,新型研發機構在人才、產業、體製等領域表現搶眼,在當下被賦予了重要的意義。
得益於珠三角產業轉型升級的迫切需求及社會資本的踴躍,從去年以來,“四不像”在廣州的發展實現了“加速度”,生物健康研究院、華南新藥創製中心、港科大霍英東研究院等一批新型研發機構集中湧現,與廣州及其經濟腹地的產業、企業發生化學反應,為創新驅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能。
能夠真正“興”起研發機構,肯定有優於傳統科研機構的“新東西”。
南方日報記者 朱偉良 實習生 尹秋穎
“四不像”機構迅速崛起
香港科技大學霍英東研究院(下簡稱霍英東研究院)署理院長吳景深經常往返穗港兩地。作為產學研轉化的載體霍英東研究院打造了粵港澳(國際)青年創新工場,這個“創業苗圃”已於去年開圃,為香港、澳門、台灣、內地高校創業者的奇思妙想提供實現條件和展示平台。
霍英東研究院正式成立於2007年1月,坐落於廣州南沙資訊科技園內,是香港科技大學聯手霍英東基金會設在(以下簡稱“香港科大”)內地的核心科研轉化平台,也是院校和企業共建型的新型研發機構的代表。
得益於港科大的智力支持,霍英東研究院裏的創業項目大多是時下火熱的高端製造業、電子信息技術領域,例如新能源材料、製冷技術、物聯網等領域。“港科大的教授是懷著一種急切的心情,希望把自己的科研成果帶到內地特別是珠三角來,應用於當地的工業生產鏈條中。”吳景深說,一來可以讓教授的學術成果有個出口,二來可在珠三角的產業結構調整中出一把力。
去年,《廣州市人民政府關於促進新型研發機構建設發展的意見》把新型研發機構具體定義為:具備獨立法人資格的科技類民辦非企業單位、企業和事業單位三種形態。新型研發機構逐漸進入到社會生產各個領域,它們或是從事業單位“脫胎換骨”,或是通過民營資本扶持而成長,或是起源於高校依托轉製發展……
根據省科技廳下發的第一批新型研發機構名單(2015-2017)顯示,全省新認定新型研發機構共124家,廣州就有28家,占比達到22.5%,超過深圳、佛山,居全省城市的首位。其中,廣州中國科學院工業技術研究院等12家為院校與政府共建,金域檢驗醫學轉化研究院等6家為企業自建,港科大霍英東研究院等10家為院校與企業共建。
專家分析,新型研發機構被業內稱為“四不像”,說明相比事業單位,新型研發機構實行理事會領導下的院長負責製,獨立核算,自收自支,運營機製更靈活;相比企業,新型研發機構定位於科技創新和成果 轉化,著眼於孵化高科技企業,兼顧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比傳統科研院所,新型機構服務於科技成果產生、產業化、企業孵化的全過程,功能有創新;而相比傳統院校,新機構融入了創新文化,內涵有創新。
從政府立項轉為對接市場需求
在花地河邊,珠江鋼琴樂器研究院隱身於珠江鋼琴集團的車間內。集團副總經理肖巍正在處理研究院新研發的項目,這個脫胎於企業技術中心的樂器研究院現在需要承擔更多的功能。
“從企業事業部‘變身’為國家級的新型研發機構,除了完成企業自己的研發項目外,也承擔了行業的研發任務,不再局限於鋼琴行業,而是整個樂器行業。”肖巍認為,簡單的內部機構改革後,樂器研究院必須承擔起科技創新、引領行業進步的責任。
位於開發區的生物健康研究院在10年前已經開始創新人事機製。原本是中科院下屬地方機構的生物健康研究院早期便實行全員聘用製,從院長到研究員,一律按照企業規範聘用,這一改變為日後科研人員主動創新、對接全球埋下伏筆。
在副院長侯紅明看來,新型研發機構區別於傳統意義上政府官辦、事業單位,以及靠政府撥款生存、承擔政府項目為主體的研發機構。簡單概括為,傳統研究院校轉為機製靈活,結構多元的機構。“外界說是‘四不像’是表征,本質是研發機構不再純粹承擔國家和政府的項目,導向從政府立項轉而對接市場需求。”
他說,從事一般應用技術開發也可以叫新型研發機構,傳統意義上的對外提供研發服務的也可以是新型研發機構。新型研發機構首先是“新”在更開放、更寬廣,沒有統一的定義。“四不像”是籠統的四大類型,按此基準互相組合、或者其中“一不像”已經足夠靈活,有別於傳統的科研模式。
巨輪(廣州)智能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總經理楊煜俊告訴記者,在巨輪研究院,所有研究人員的薪酬、設備和場地都是由母公司巨輪智能裝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巨輪智能)來提供。公司負責盈利,將利潤投入到研究院搞研發,研究院的成果又為公司持續發展提供可能。
巨輪智能2015年8月份的一份公告顯示,公司擬對巨輪研究院增資1.95億元。資金來源為公司的自籌資金,增資後巨輪(廣州)研究院注冊資本為2億元。2015年,巨輪智能年銷售收入達到43.8億元,其中工業機器人及智能裝備業務占到總銷售收入的20%,這與巨輪研究院靈活的研究產出密不可分。
因市場而起 因市場而興
巨輪智能起步於輪胎磨具行業,近年轉向工業4.0,發力智能製造,在資源、技術、大數據等要素的巨大渴求下,巨輪研究院應運而生。定位為巨輪工業機器人與智能裝備的全球研發總部。
行政總監洪潤龍介紹,巨輪研究院現在有兩套機製,一套是智能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有一定的盈利目的,公司根據客戶的需求幫其定製一些自動化的單元、生產線、機器人的單體,進行有意向的銷售,從而實現盈利;另一方麵是非贏利性質的研究院,在行業當中做組織協調者,是把工業機器人的企業組織聯係起來,讓大家在技術上進行分析和交流。
“同時也會協調整個機器人行業,保持信息通暢,供需平衡。另外,研究院將計劃以後在標準的衡量上做一個輔助的服務平台,擬定機器人檢測和鑒定標準。”洪潤龍說,研究院充分呈現市場化思維,市場需求倒逼研究院從研發的源頭改變,提供市場需要的服務和產品。
因為科學家原始創新理念距離產品太遠,外界無從認可,侯紅明所在的生物健康研究院為此成立藥物研發中心(內部成DDP)負責科研轉化。他說,這裏的轉化並非成為產品,而是把科學家的思想在DDP裏進一步開發、小試、檢測,使得改良後的成果更加容易讓市場所接受。
比如,科學人員發現某分子對某疾病有治療功效,他做了生物實驗也發表了文章,申請了專利,但專利無法轉化為生產力。生物健康研究院研發成果轉移到藥物研發中心,邀請科研人員對分子做獨立性試驗,使其更接近於藥物開發的水平,給出更加完整的藥物數據,為社會所認可。
事實上,生物健康研究院產學研的轉發並非一路坦途。“我們打造了藥物研發中心及科研轉化平台(DDP)探索路子,做了好幾年,今年終於有兩個1.1類的新藥或臨床批文出來。從一個構想到臨床批文,至少耗時5年,資源和資金的投入很大。在生物醫藥研發到產業化全鏈條中,需要各方資源的協同,而新型研發機構隻有貼近市場才能長久運轉。”
侯紅明說,從傳統意義上的發文章、埋頭調研、自由探索轉向以市場為導向的科研與產業的結合,是新型研發機構的興起的源動力。
新型研發機構被稱為“四不像”:既是大學又不完全像大學;既是科研機構又不像科研院所﹔既是企業不完全像企業;既是事業單位又不完全像事業單位。
來源:《南方日報》5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