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報道
【廣州日報】聚焦廣州:從貿易樞紐到創新熱土
英國《自然》雜誌刊登新華社特稿——
編者按
5月12日出版的國際權威科學雜誌《自然》,以三個整頁的篇幅刊登了新華社特稿《聚焦廣州:從貿易樞紐到創新熱土》(Spotlight on Guangzhou: trade hub to innovation hotbed)。《自然》雜誌網站同步刊發了這一報道,配發圖表與背景,並附有廣州主要科研院所的介紹與網站鏈接。
文章以廣州為例介紹了中國在“十三五”期間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新舉措,向全球科技工作者真實展現了中國的科研環境,將世界目光吸引到中國這一創新的沃土上。
以下是文章的全文翻譯——
作者: 喻菲、扶慶
中國南方城市廣州正在迅速成為科學家、研究者與產業界共同研發高科技產品與創新的中心。
中國政府提出了通過創新驅動經濟發展的宏偉計劃。正如中國最近發布的“十三五”規劃所強調的,這一轉變必須依靠對科學技術的重視。
廣州毗鄰香港、澳門,是廣東省的省會,也被稱為中國“南大門”。自從唐代成為海上絲綢之路起點以來,廣州一直是中國最重要的港口和商業中心之一。
如今,這座城市的人均GDP超過了2萬美元,在中國大城市中排名第三,在北京和上海之後。2015年,廣州規模以上工業高新技術產品產值超過了8420億元,新增發明專利6000多件,比2014年增長了近50%。
雖然汽車製造、石化是廣州傳統的支柱產業,但新興的電子、生物製藥和新材料產業發展迅速。根據美國商業雜誌《快公司》的統計,中國最佳創新公司50強中,有13家在廣州。
作為一個商業城市,廣州市政府希望將廣州建成為一個國際科技創新樞紐。廣州現在已經是廣東省大多數研發機構的所在地(79所大學,141家研發機構和19家國家重點實驗室),根據當地政府的計劃,扶助科技創業公司成長的孵化器數量將翻倍。政府將給予高科技企業土地和金融政策支持,提升其自主研發能力。
支持科技成果轉化
廣州市政府去年在科技上的投入達到71.7億元人民幣,是2010年的近5倍。它承諾到2017年將科技投入預算提高到100億元人民幣,其中很大一部分將用於科技成果產業化。
從2015年年中開始,當地促進科技成果產業化的政策相繼出台,其中產業界需要扮演的角色被特別強調。廣州市政府下屬主管科技事務的科技創新委員會表示,在2018年之前,超過80%的科技資金將支持那些企業主導的項目。政府也會幫助一半以上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在廣州建立研發基地。
“這些政策跟其他城市相似,都是在中國提出創新驅動發展和2015年10月開始實施修改後的《促進科學技術成果轉化法》這一背景下提出來的。我們今年將會看到政策的效果。”廣州市科創委創新服務處副處長陳燕玲說。
購買技術成果的企業可以從政府獲得技術交易額5%的補貼。新創辦的科技公司也可以連續三年申請50%的房租補貼。“我們鼓勵企業跟大學和研發機構合作。”陳燕玲說。
另外一項新政策鼓勵大學和科研機構的科學家和技術專家將他們的研究成果商業化。它指導那些科研機構的管理者改進對科研人員的評價標準,不僅僅局限於發表論文的數量,而是還包括成果商業化的成就,比如擁有的專利數量,或者他們對研究成果轉化的貢獻。
孵化高科技公司
在城市東部的廣州開發區中心,坐落著廣州科學城。建於1998年的科學城占地20平方公裏,科研人員和企業家集中在一個區域,便於促進科技成果轉化。
科學城是廣州第一個現代企業孵化器的所在地。孵化器通過共享設施和服務人員,以及提供管理培訓和便宜的辦公場所來幫助初創企業。現在這裏有45家孵化器引進約3000家科技公司,這些孵化器中既有政府建的,也有大學和研究機構建立的。
“孵化器提供了科技成果轉化的場地和服務。因為研究人員和大學教授對商業登記程序、法律和財務問題不熟悉,孵化器會幫助解決這些問題。”廣州開發區科技創新和知識產權局副局長夏堅說。
廣州光機電子技術研究院主要研發生物醫藥和實驗室檢測設備,近期它設立的孵化器已經基於研究院的成果,幫助成立了一些初創科技企業。
廣東星創眾譜儀器有限公司是研究院的一家衍生公司。它成功把研究院的一支研發隊伍開發的近紅外光譜儀商業化。這支隊伍的帶頭人是中科院院士陳星旦。他曾經負責測量中國上世紀60年代第一次核試驗中的光輻射。他用了20多年來研究近紅外光譜儀,並熱衷於讓成果能夠在實驗室之外使用。
這家公司的產品於2015年進入市場。“公司2016年的產值預計將超過1千萬元(人民幣)。”廣州光機電子技術研究院副院長任豪說,公司目標是在2017年上市。孵化器還在幫助幾名大學畢業生研製衛星,而一群來自台灣的技術人員在這裏研發迷你超級計算機。
“科研機構有責任幫助中國中小企業轉型升級。廣州處於經濟和貿易活動的前沿,我們能獲得充足的市場和商業信息。我們想要跟產業界共同尋找一種新的發展方式。”任豪說。
協同創新
企業和科研機構的協同合作是廣州創新的另一個重要源泉。在新材料、3D打印、工業機器人和生物醫藥領域,已經有數個由產業界和大學、研發機構形成的產業聯盟。當地政府過去5年每年提供1億元人民幣,幫助健康產業中的協同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
動物疫苗生產商廣東永順生物製藥有限公司是其中一家受益於這種聯盟的公司。它成立於1958年,本來是一家國有企業,在2002年重組為一家民營企業。當時,它沒有自主研發能力,來自市場的競爭甚至給公司帶來生存危機。
重組以後,公司和中國獸醫藥品監察所、華南農業大學、中山大學以及廣東海洋大學和華東理工大學等開展合作,開發和測試新藥。
“我們或者購買他們的研究成果,或者共同開發新疫苗。目前我們公司的主要利潤來自跟大學和研究機構的合作。”公司總經理林旭埜說。2015年,公司生產43種不同的疫苗,銷售額超過3億元人民幣。現在它將每年銷售額的8%用於研發。
另外一個產生收益的合作出自中科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2009年,它建立了一個藥物研發中心,目的是整合華南地區的研究機構、大學和公司的資源,加速重點新藥的研發進程。
在這個平台上,AD16這種治療老年性癡呆的新型抗炎藥物已經完成了臨床前研究,並且被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允許進行臨床試驗。一種治療白血病的口服激酶抑製劑也正在等待臨床試驗審批。
文章來源:《廣州日報》5月13日鏈接
Nature雜誌原文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