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新聞動態>> 媒體報道

媒體報道

【科技日報】今年首個諾獎得主是一位熱愛中國的日本人

發表日期:2016-10-08 來源: 放大縮小

北京時間10月3日下午5點30分,201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因發現細胞的自噬機製(mechanisms for autophagy),日本科學家大隅良典(Yoshinori Ohsumi)獲得該獎,獎金為800萬瑞典克朗(約625萬人民幣)。科技日報記者第一時間連線細胞自噬領域的科學家們,試圖為公眾講述這名日本諾獎得主背後的故事。

諾獎得主:熱愛中國,想搬到中國

  2016年首個諾獎,由一位熱愛中國的日本人獲得。10月3日,大隅良典因為自噬機製的開創性研究,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先生對中國是有情結的,他非常熱愛中國,甚至希望搬到中國來。”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獨家專訪時,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的張宏研究員表示,他與大隅良典熟識,合辦過四期“中日細胞自噬研討會”。大隅為人熱情,有一次甚至從日本拿了一箱烏冬麵送給張宏。

  大隅良典出生在1945年。“先生對中日戰爭有內疚感,他想幫助中國的科學。而且他認為中國的年輕人富有激情。”張宏說。

  大隅良典今年7月剛在《發育細胞》雜誌上發了一篇自噬機製的論文。“先生一直在發文章。剛才我跟他的大弟子聯係,知道他還在實驗室裏。”張宏對科技日報記者表示,“先生做了很多極其重要的工作,但從來不追求CNS(Cell、Nature和Science三種最重要的學術期刊)。他批評中國和日本追逐CNS的評估體係,認為CNS也有不少文章是錯的;文章發出來就可以,重要的是工作紮實。”

  張宏告訴科技日報記者,大隅良典經常跟他強調基礎科學對轉化醫學的重要性,他推崇基礎科學,不讚成中國和日本忽視基礎科學。

“自噬”獨享諾獎,實至名歸

  “這是自噬研究領域非常讓人期待的一個獎,大家都希望給他。”3日,中科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院長裴端卿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獨家專訪時表示,大隅良典獲得2016年諾貝爾生理學獎或醫學獎的發現,是細胞研究幾個裏程碑式成就之一,闡明了細胞是怎樣回收材料和再生。

  “關於自噬,幾十年來都有零零星星的發現。法國和比利時科學家都意識到有自噬這種現象,但到上個世紀80年代仍然沒有一套完整體係。”裴端卿向科技日報記者表示,“大隅良典通過對酵母的極其巧妙的實驗,證明了自噬過程的存在,還找到了調控基因。所以諾獎隻給了他一個人。大隅良典是前驅,後來很多人都是跟著他。同行對他的評價非常高。”

  裴端卿介紹,大隅良典是在細胞研究重鎮美國洛克菲勒大學留學,這所大學培養出不少諾獎得主。他畢業後回到日本,但直到40多歲才將精力投入到自噬的研究。裴端卿認為大隅的創舉,是選出了合適的酵母突變體,使得之前無法觀察的自噬效應現形於顯微鏡下。

  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專訪時,中科院動物所的李衛研究員也認為,大隅良典將分子生物學引入了自噬現象,關鍵是篩選出了對饑餓比較敏感的酵母菌。

  “我的印象是,大隅良典是個勤奮而低調的人。”李衛說,“早就估計他要獲獎。這幾年自噬領域相當熱,各個方向都有延伸。”

  大隅良典闡明了饑餓狀態的酵母在細胞體內自我分解蛋白質並加以再利用的自噬作用的機理,近年來,因為與阿爾茨海默病、癌症以及衰老相關,細胞自噬受人矚目。

附件: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