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報道
【羊城晚報】協同創新共繪雙創新生態畫卷
10月12日上午,“2016年全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活動周”廣東省分會場啟動儀式在廣州開發區、黃埔區舉行。
科技創新潛力的釋放,依靠什麼來實現?企業聚沙成塔的力量,憑借什麼來產生?
麵對“雙創”課題,廣州開發區給出了自己的答案:為科技項目提供產業化載體,實現協同創新、集群發展;以製度創新為龍頭,讓各種物質生產力要素形成混合動力。
創新是一個地區經濟不竭的動力,但創新又不是一個地區的事。在“互聯網+”和“雙創”的時代感召下,誕生在廣州開發區的眾多創新聯盟和新型研發機構,打破地域之限行業之限,讓“創新”與“協同”結合起來,讓“創新”與“國際”接軌起來,敞開懷抱互相促進,由此,創新被插上了直入雲霄的翅膀。
形態新
產業聯盟抱團攻克重大共性技術難題
近年來,“機器換人”在製造業升級進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在國家工信部和廣東省委、省政府共同規劃推進的珠江西岸先進裝備製造產業帶上,廣州開發區一直是受人矚目的明星。
2013年9月,廣州數控、廣汽集團、國機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廣州萬寶、中國電器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等12家單位共同發起成立了“廣州工業機器人製造和應用產業聯盟”。這個聯合了廣州地區機器人關鍵零部件製造、本體製造、係統集成應用、機器人應用、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等機構,自願組成的社會組織,在組織重大共性技術研究方麵,呈現出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年來,在廣州工業機器人製造和應用產業聯盟的牽引下,聯盟會員間深入交流,產學研用合作,已初見成效。例如,由廣州機械研究院牽頭,聯合廣州明珞公司、華南理工大學、廣州啟帆公司等單位成立了“廣州機器人及智能製造產學研技術創新聯盟”;由廣州瑞鬆公司牽頭,聯合華南理工大學、廣東工業大學、博創裝備公司、廣東省機械所等單位成立了“機器人智能技術產學研技術創新聯盟”;由中國電器院牽頭,聯合廣州華淩、華南理工大學、廣州創維等單位共同成立了“廣州市電子產品綠色製造產學研技術創新聯盟”。
“聯盟在提高廣州機器人及智能製造產業的凝聚力,解決製造產業上下遊科技難題上,有很大幫助。”國機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範清說:“而且在抱團申請相關科研項目上,聯盟也比單個公司或企業更具優勢。”
據了解,廣州機械研究院、廣州供電局、廣州啟帆公司等單位共同合作,成功申報了“架空配電線路器件更換作業機器人研發與產業化”項目;廣州明珞公司、廣州沈自所、廣汽荻原公司、華南理工大學共同合作,申報了“基於機器人的汽車尺寸柔性視覺檢測係統研究與產業化”的項目;廣州瑞鬆公司、廣東工業大學、文衝船廠共同合作,申報“船舶中組立複雜構件門式移動智能焊接機器人研發與產業化”項目等。而這些項目,如果是單個公司或企業獨立申請,是較難得到批複的。
方式新
新型研發機構不拘一格構建管理平台
在實現“中國製造2020”過程中,新型研發機構亦是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它們不拘一格的平台搭建思維,打開了加速產學研成果轉化的一扇窗。
清華珠三角研究院就是一個例子。
這個由廣東省人民政府和清華大學合作共建,2016年1月12日通過廣東省事業單位設立登記的研究院,實行的是企業化運行方式,實行理事會領導下的院長負責製。
技術創新部部長李啟榮博士笑稱:“清華珠三角研究院裏,我們是‘三無’人員”。所謂“三無”,即:無主管單位、無財政撥款、無行政級別,所有人員均采取合同聘用製。“沒有了綁住創新手腳的束縛,科研人員有更充沛的精力,投入到最尖端的研究中。”李啟榮說。
研究院成立不到一年,研發平台就初具規模,8個研發中心分別成立。研究院創新的管理製度,也快速地推動了技術項目的產業化。目前,有8個高科技項目完成了投資,投資總額4000餘萬人民幣,而正在洽談和調研的就有20餘項。
“新型研發機構,新在哪裏?新在以產業為導向,技術為紐帶,養項目不養人才,通過市場選擇項目,項目再吸引人才,從而達到四兩撥千斤的效果。”中科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黨委副書記侯紅明介紹說。
中科院廣州生物院是中科院首個與地方共建共管共有的新型研究機構,采用的是理事會領導下的院長負責製管理機製。
中科院廣州生物院首次在國內提出“Pipeline”(新藥研發體係)的概念,摒棄傳統的課題組單獨負責製,按照新藥研發價值鏈進行團隊和平台構建,按照國際製藥公司化管理模式從事新藥開發,提高了研發效率。眾所周知的中國的誘導多能幹細胞(IPS)技術、世界上首例誘導多能幹細胞豬、成功破解維生素C能促進體細胞“變身”為誘導多能幹細胞的分子機製;以及被《科技日報》評為2010年國內十大科技新聞之一、世界首次揭示體細胞“變身”為幹細胞的機製(廣東省唯一)的重大科研成果,均在中科院廣州生物院誕生。
成果新
相加建設帶來無形勝有形的多方共贏
“著力協同創新和新型研發機構建設,帶來的結果是什麼?是無形勝過有形的多方共贏。”金域檢驗首席科學家於世輝博士說。
總部位於廣州國際生物島的廣州金域醫學檢驗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是國內最大的第三方醫學檢測公司,其市場份額占據全國市場的30%左右。
“在國際合作方麵,我們與美國匹茲堡大學醫學中心(UPMC)、克利夫蘭醫學中心(CCF)共建國際遠程數字化病理會診平台,讓中國老百姓不出家門口,便有機會享受來自美國的高質量診療服務。在人才培養方麵,金域與廣州醫科大學共建了‘廣州醫科大學金域檢驗學院’,該院是廣東省教委批準設立的全國醫學領域第一家企業與大學共建二級學院。在地域協同方麵,金域檢驗目前在內地及香港地區擁有33家醫學實驗室,開展醫學檢驗、新藥臨床試驗、食品衛生檢驗、司法鑒定等業務。金域的協同創新,是項目的協同,資本的協同,也是人才的協同。”於世輝博士說。
為什麼如此眾多在國際和國內科技領域走在前沿的機構,會落戶廣州開發區?羊城晚報記者了解到,這與廣州開發區積極實施創新驅動戰略,製定和完善各項政策措施,鼓勵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扶持創新性產業發展壯大分不開。
據統計,截至2016年10月,廣州開發區已在新一代電動車、生物醫學材料和醫療器械等5大領域開展科技研發與協同創新,已建成7個產學研協同創新機構,與國內外75所高校和研究院所建立了科技項目合作雙向互動機製,與32家國家和省級重點實驗室建立研發資源共享機製。目前,區內集聚了各類研發機構579家,其中國家級研發機構19家、省級研發機構216家,約占廣州市1/3。組建了平板顯示產業及技術、基因檢測等40個創新聯盟,在全市占比48.8%。聚集各類檢驗檢測機構近70家,成為全國首個檢驗檢測高技術服務業集聚區。
一幅在廣州開發區土地上展開的,以活躍的創業者和創新企業為主體,以強大的孵化體係和協同創新平台為舞台,全要素鏈條支撐下的創業創新生態畫卷,正栩栩如生地展現在世人麵前。
原文載於2016年10月12日《羊城晚報》A14版原文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