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新聞動態>> 媒體報道

媒體報道

【南方日報】科研機構集聚加快“從0到1”突破

發表日期:2016-12-17 來源:南方日報 來源: 放大縮小

擁有79所大學近百萬在校大學生、新型研發機構數量全省第一、中科院及清華大學珠三角研究院等高端科研院所相繼擴大布局、發明專利申請增速位居全國副省級城市第一……廣州的“創新生態圈”漸成氣候。

  上周,世界經濟論壇在穗首度舉辦商業圓桌會議,並首次對外發布《中國創新生態係統報告》。這一報告顯示,中國在創新領域發展迅猛,僅2015年研發支出總額達到1.422萬億元人民幣,居全球第二。

  作為國家重要的中心城市,廣州創新生態係統也受到廣泛關注。《中國創新生態係統報告》特別指出,在國內率先成立的北京、上海、廣州等三家知識產權法院先行先試,對創新成果的保護效應也逐步顯現出來。就廣州的“創新生態圈”,專家指出,人才和教育是廣州最大的優勢,其未來的創新發展值得令人期待。

A 大手筆投入瞄準創新人才高地

  今年11月,謝清祿與他的麥倫科技到廣州開發區已滿一年。這個專注於人工智能、機器人、大數據技術的研發及產業化應用的公司,目前已與相關企業基本定下合作意向,正加緊開發算法,希望在廣州打造出智能交通、無人駕駛領域的“AlphaGo”。

  “從與廣州方麵接洽,到成立麥倫科技公司,隻用了一周的時間。”謝清祿說,“廣州的人才服務、創新創業服務讓人感覺非常貼心,創新創業過程中需要辦理的事宜,不僅提前列明了清單,而且還有專人跟進。”

  創新驅動,人才為本。意識到這一點的廣州,已將目標瞄準了創新人才高地。今年春節後,廣州召開的第一個全市性大會即聚焦現代產業人才,並發布《關於加快集聚產業領軍人才的意見》及相關配套文件。根據該文件,廣州每年將大手筆投入7億元,5年共投入35億元,吸引創新創業領軍團隊的進駐。

  “我對廣州最大的感受就是吸引人才的政策實在,不務虛。紮根廣州那麼多年,我也介紹了很多朋友過來。”銳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必良說。

  下個月,中國留學人員廣州科技交流會——留交會又將在穗舉辦。創辦至今近20年,留交會已成為引進海外創新人才的重要平台。除張必良外,北京百度集團的李彥宏、上海藥明康德的李革、深圳華大基因的汪建等,都是通過留交會走上回國創業之路的。

  廣州“本土人才庫”也不容小覷。截至目前,廣州集結了全省97%的國家重點學科、80%的高校,全省70%以上的科技人員和95%的博士。優厚的科教資源,讓廣州成為了創新人才培育的“搖籃”。而79所高校中的近百萬在校大學生,以及在高校中“源源不斷”誕生的科創成果,則是廣州打造國際科技創新樞紐的核心資源。

  多所重點高校聚集的廣州大學城,是廣州國際創新城的核心組成部分。而依靠大學城內多所高校及科研機構強大的智力和科研優勢,國際創新城已成為了廣州最具創新活力的地方——北京厚德科創、華工科技、中國大數據和智慧城市研究院華南分院等國內知名孵化器“聞風而來”;國家數字家庭應用示範產業基地、廣州國家現代服務業集成電路產業化基地、廣州大學城健康產業產學研孵化基地在此建成;今年4月,思科智慧城項目也宣布落子於此……

  在發布《中國創新生態係統報告》時,北京大學創新研究院執行院長蔡劍教授指出,人才和教育是廣州最大的優勢。廣州不僅擁有中山大學等國內一流高校,也聚集了中科院等大批高端科研機構。這個優勢是別的城市很難比擬的。“廣州未來的創新發展值得所有人期待。”

B 科研機構集聚加快“從 0 到 1 ”突破

今年,由中科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以下簡稱中科院廣州生物院)胡文輝課題組與華南新藥創製中心共同開發的抗阿爾茨海默症1.1類新藥—GIBH130及其片劑獲得了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CFDA)頒發的“藥物臨床試驗批件”。這項科研以4500萬元轉讓給廣州吉美博抗體藥業有限公司。

  “廣州人才的基礎和海外留學人員的歸來,加快了技術研發的進步。”中科院廣州生物院副書記侯紅明說,今年初,海歸科學家聯合國內資源在生物院研發出世界首例誘導多功能幹細胞豬,破解了利用豬iPS細胞製造克隆豬的世界難題。

  目前,生物院95.4%的全時研究員曾在歐美發達國家工作過(外籍人員17位),外籍人員正高級研究員(學術帶頭人)占4成。“隻看技術水平,一碗水端平,這是我們對全球人才的管理規則。”他表示。

  創新最難的是“從0到1”。但在許多科研人員看來,廣州恰恰具備了源頭創新的突破優勢。

  廣州是珠三角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和全麵創新改革試驗區的核心區,目前廣州有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8家、國家級重點實驗室17家、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24家,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12家。各類獨立研究研發機構148家。

  值得一提的是,被業內稱為“四不像”的新型研發機構也在廣州迅速崛起。廣東省科技廳日前公布的第二批廣東省新型研發機構名單(2016—2018)中,廣州地區有16家新型研發機構入選,數量位列全省第一。加上此前第一批入選名單中的28家,廣州目前共有44家新型研發機構。

  去年底落戶廣州的清華珠三角研究院,在半年多時間裏已成立8個研發中心。彙聚了來自清華大學、東北大學王國棟院士、斯坦福大學等全球名校的科學家團隊。“我們采取‘1+1’的研發模式,為每一個研發中心搭配一個相應的企業,共同來進行科研及產業化研究。”清華珠三角研究院技術創新部部長李啟榮介紹道。

  得益於珠三角產業轉型升級的迫切需求及社會資本的踴躍,從去年以來,“四不像”在廣州實現了“加速度”,新型研發機構集中湧現,全球創新資源集聚廣州,與廣州及其經濟腹地的教育、人才發生化學反應,各類科研成果層出不窮。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梅洛教授早在2011年便帶領“基因沉默技術與治療研發團隊”作為廣東省引進的第二批創新科研團隊落戶廣州開發區廣州市銳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來了以後發現,廣州科研工作者非常勤奮、腳踏實地做事,在他們身上我感受到很多正能量。”帶來全球頂尖的基因沉默研究成果的梅洛教授說。

C“知識產權”保護支撐產業創新

  去年,中山一家嬰兒用品公司向廣州知識產權法院提起訴訟,起訴中山市寶蓓悠日用製品有限公司、合肥超雲工貿有限公司侵害其發明專利權,請求法院分別凍結兩被告部分財產並申請降低財產保全金的比例,按照保全金標的50%提供擔保金。廣州知識產權法院經審查,最終,支持原告關於降低財產保全擔保金的請求。

  這隻是廣州知識產權法院進行跨區域管轄的案例之一。作為全國首批成立的三家知識產權法院之一,廣州知識產權法院自2014年底建成以來,在解決知識產權糾紛的認定、賠償等方麵已成為主導力量。截至今年6月,廣州知識產權法院共受理各類案件6813件,審結4858件,結案率達到71.3%。

  目前,廣州知識產權法院跨區域管轄的專利案件來自全國多個城市,但來自廣州、佛山、中山、東莞這四市當事人的案件占受理專利案件數的78.97%。為了方便當事人訴訟,廣州知識產權法院率先在中山古鎮設立訴訟服務處。

  《中國創新生態係統報告》特別指出了北京、上海、廣州三地知識產權法院的先行先試作用,其對創新成果的保護效應也逐步顯現出來。

  隻有在“保護好”的基礎上,知識產權的“運用”才有價值。廣州開發區科技創新和知識產權局一名工作人員說:“開發區在保護知識產權方麵最核心的優勢,就是吸引了廣州知識產權法院落戶。”

  據統計,在知識產權法院的帶動下,廣州開發區內引進了圍繞知識產權服務的各類機構14家,其中包括國家知識產權局在北京之外設立的首批審協中心——國家專利審查協作廣東中心等。

  廣州一家生產“電子紙”的高校技術企業奧翼公司嚐到了甜頭。作為海外優秀知識產權維權案例,奧翼公司最近獲得了廣州市企事業單位專利維權資金50萬元。

  近年來,奧翼公司快速崛起,並引起了全球市場唯一的競爭對手——美國巨頭E-Ink的關注。

  2012年,E-Ink公司向德國曼海姆地區法院提出訴訟,指控由奧翼提供電子紙材料的德國Trekstor公司生產的“Pyrus”係列電子書閱讀器,侵犯其擁有的兩項德國專利權。為了保護知識產權,“奧翼”在廣州知識產權部門協助下,調用了廣州各個名牌大學,研究所和權威測試中心的儀器設備;調閱了從上世紀70年代以來五十年間大量的雜誌論文、會議文集、專利、產品說明書、科學專著。在法庭上來回抗辯幾十次。終於在2015年2月慕尼黑聯邦法庭作出最後一個無效判決贏得了勝訴。

  奧翼知識產權負責人坦言,如果沒有廣州專利部門幫助建立知識產權完整的保護體係,公司可能會失去高端的電子紙產業市場。“能在這麼複雜的現代化知識戰爭中取得勝利,可以說做了一個非常棒的廣告。現在,連競爭對手的客戶都意識到我們的專利體係是自有而完整的,爭相與我們開展合作。”該負責人說。

  眼下,廣州正逐漸變身為發明創造的熱土。今年1-8月,全市專利申請59443件,同比增長72.3%;其中發明專利申請18903件,同比增長75.1%,增速位居副省級以上城市第一。

  廣東中策知識產權研究院副總經理張馳認為,任何經濟體的蓬勃發展,都離不開產權製度的確立,尤其是知識產權製度的保障。隨著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知識產權的重要性愈發突出。“工業4.0”和“大眾創新”正是麵向未來的製度設計,而這一切的落實與突破,都離不開知識產權保障製度的支撐。

  原載於《南方日報》2016年11月14日廣州觀察

附件: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