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報道
【人民日報】人類基因編輯技術不能逾矩
2月15日零時(華盛頓時間14日11時),人類基因編輯研究委員會就人類基因編輯的科學技術、倫理與監管,向全世界發布其研究報告(簡稱“報告”)。報告指出,人類基因編輯這一技術利器不能“為所欲為”,必須“按規矩行事”,嚴格遵守相關原則和標準。中科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研究員裴端卿作為委員會中唯一一位中國學者,全程參與了研究討論工作。
近年來,迅速普及的基因編輯技術對促進生命科學研究和維護人類健康做出了很大貢獻,同時也使社會倫理和人類安全麵臨挑戰。2015年12月在美國華盛頓召開首次人類基因編輯峰會後,美國科學院美國醫學院立即成立了由22位學者組成的人類基因編輯研究委員會,就人類基因編輯的科學技術、倫理與監管開展全麵研究。本研究是人類基因編輯峰會後部署的一項任務,曆時14個月後,報告向全世界發布。
報告聚焦人類基因編輯涉及的三大領域:基礎研究、體細胞和生殖細胞/胚胎基因編輯,並分別就這三方麵的科學問題、倫理問題以及監管問題進行了討論並提出相關原則。“這些原則有望為科學界對相關問題探索提供可接受的權威性依據。”裴端卿說,各國可以參照本研究的成果與建議,結合自身國情及現有法律,來製定人類基因編輯的管理條例甚至立法。
對於體細胞基因編輯,報告提出4條原則:利用現有的監管體係來管理人類體細胞基因編輯研究和應用,限製其臨床試驗與治療在疾病與殘疾的診療與預防範圍內,從其應用的風險和益處來評價安全性與有效性,在應用前需要廣泛征求大眾意見。而對於生殖(可遺傳)基因編輯,報告提出的原則是:有令人信服的治療或者預防嚴重疾病或嚴重殘疾的目標,並在嚴格監管體係下使其應用局限於特殊規範內,允許臨床研究試驗;任何可遺傳生殖基因組編輯應該在充分的持續反複評估和公眾參與條件下進行。
從美國科學院美國醫學院公布的人類基因編輯研究委員會名單來看,這22位學者大部分來自美國,其中唯一一位來自中國的學者裴端卿研究員曾參與2015年人類基因編輯峰會組委會,並全程參與了人類基因編輯研究委員會成立以來的研究與討論工作。
(原載於《人民日報》 2017-02-16 1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