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新聞動態>> 媒體報道

媒體報道

【廣州日報】巧用瘧原蟲 殺死癌細胞

發表日期:2018-04-24 來源:廣州日報 來源: 放大縮小

  在betway体育下载 2樓一個實驗室的存儲間裏,放著10多個足有半人高的液氮罐。罐裏放置著一排排試管架,每根試管中“沉睡”著成千上萬條讓普通人避之不及的瘧疾病原體——瘧原蟲。中科院廣州生物院研究員陳小平笑著說,自己30多年來都在跟瘧原蟲打交道,天天研究和觀察瘧原蟲,已經看出了“感情”。

  與瘧原蟲“結緣”要追溯到三十多年前的一堂流行病課。當時的“靈光一閃”讓陳小平花了30多年時間探究瘧原蟲與癌症之間的“對抗”關係。

  從臨床醫生到疾控醫師再到基礎科研人員,陳小平終於揭開了“以毒攻毒”的謎題,找到使用瘧原蟲治療癌症的機理及方法。

 棄醫從研:做基礎研究 從源頭救人

  1980年,陳小平從廣東醫科大學臨床醫學專業畢業後,成為一名感染科醫生。在醫院裏,他每天都要接觸各種各樣的傳染病人,其中見得最多的是肝炎病人。看著這些病人從肝炎轉為肝硬化,再轉為肝癌,病情一步步加重卻沒有有效的治療手段,年輕的陳小平心理受到巨大的衝擊。“一個滿懷信心和熱情的醫科畢業生,帶著挽救生命的願望走上崗位,卻發現許多疾病在醫學上都沒法解決。”陳小平回憶起往事,麵對現實,當時的他認定“我們需要更多的基礎研究,找到癌症等疾病的發病機理,然後基於發病機理找到新的治療方法,才能從源頭上挽救病人的生命。”

  抱著這種想法,在當了五年臨床醫生後,陳小平考取了中山醫科大學傳染病學研究生,從臨床轉向更基礎的病理研究。

  1988年,研究生畢業後,他到了廣州市衛生防疫站(後更名廣州市疾病預防控製中心)。此後,他又在中山醫科大學完成了病原生物學博士學位,並在疾控中心先後擔任微生物科主任、艾滋病研究室主任等職務。2004年,中科院廣州生物院正式成立,在全球範圍內招募科研人員,陳小平很快加入,成為該院第一批研究員。

潛心科研:課堂靈光閃 探索三十年

  抱著從源頭上治病救人念頭的陳小平,如願進入中山醫科大學就讀。但他沒想到的是,一次課堂上意外獲得的“靈感”開啟了今後30多年的科研探索曆程。

  在一節流行病學課上,老師掛了一幅瘧疾在全球範圍內的流行圖,地圖顯示瘧疾主要集中在非洲等蚊子密集的熱帶地區。過了幾周,在腫瘤流行病學課上,老師又掛了另一張腫瘤地圖。陳小平的腦中靈光一閃,依稀覺得“好像哪裏多瘧疾,哪裏腫瘤的死亡率就低”。會不會癌症病人得了瘧疾就會好轉呢?

  有了這個“閃念”後,陳小平開始留意流行病學的有關數據。2004年加入中科院廣州生物院後,陳小平開始係統論證瘧疾與癌症之間的關係。

  陳小平與他的博士研究生及研究助理一道,收集了從1955年至2008年間全球範圍內的瘧疾發病率及癌症死亡率數據,同時與哈佛大學的一位統計學教授合作,建立數學模型進行全球的流行病學分析。最終發現,瘧疾的發病率與腫瘤死亡率之間確實存在顯著的負相關關係。

  與此同時,陳小平開始通過一係列的實驗尋找瘧疾發病率與單個腫瘤死亡率之間的關係。小鼠實驗證明,瘧原蟲感染顯著延長肺癌、肝癌、乳腺癌、結腸癌等實體腫瘤荷瘤小鼠的壽命。

  經過10多年的研究,陳小平團隊發現了這一現象背後的機理。以小鼠為例,癌症小鼠感染瘧原蟲之後,其免疫細胞,例如NK細胞和T細胞等會被激活,這些免疫細胞激活之後會殺死腫瘤細胞。與此同時,腫瘤組織中起到抑製抗腫瘤免疫反應的“四大金剛”細胞(調節性T細胞、髓性來源的抑製細胞、癌症相關的纖維母細胞、腫瘤相關的巨噬細胞)也會被瘧原蟲感染所抑製,因而解放了腫瘤組織中的免疫抑製微環境,並促進T細胞進入到腫瘤中去,從而有效殺死腫瘤細胞。打個比喻,就是腫瘤會釋放一係列信號,對免疫係統施行催眠,而瘧原蟲感染強烈地喚醒和激活了免疫係統,讓免疫係統去識別、殺滅腫瘤。

初見成果:治肺癌病人 研癌症疫苗

  2016年,陳小平研究團隊與鍾南山院士團隊合作,在獲得病患及家屬的同意後,將瘧原蟲治療方法用於3名晚期肺癌病人身上,其中2例有顯著療效,1例無效。其中1例的治療效果讓人頗為驚喜:他的頸部的轉移病灶消失,肺部原發病灶,由原來的“螃蟹狀”變為“斑塊狀”,隨後通過微創手術切除了完整的腫塊。後來,陳小平團隊又與廣州複大腫瘤醫院合作,將療法擴展到其他實體腫瘤的治療。

  陳小平說,目前一共有10例患者接受了治療,有部分患者顯效,其中兩例患者相當顯著,但仍然要通過幾年的時間進行驗證,之後也要積累大量的臨床樣本進行療效判斷。但他相信,未來這一療法可以幫助到更多患者。

  眼下,基因改造是陳小平要做的另一件“大事”。陳小平團隊目前已經掌握了瘧原蟲的基因編輯技術,通過對瘧原蟲基因進行編輯,開發出安全的新型癌症疫苗,靶向不同的腫瘤細胞,目前已經申請了一係列專利。

  談及工作重點和未來,陳小平說,現在自己的工作重點主要放在臨床試驗中,同時還要把一些精力放在培養年輕人身上,希望未來真的可以通過瘧原蟲,打開癌症治療的另一扇窗。

 創新感言

  “創新環境分為外部環境和內部環境兩方麵。現在國家的創新大環境很好,創新新政策、新機製不斷出台,也允許科學家辦企業了,這些都為科學家創造了很多有利條件。

  但我認為,內部環境更重要。創新不是修修補補,而是先認準一個目標,在不斷的試錯過程中調整,找到新的方向。

  無論作為一個醫生還是一個科學家,我認為生命科學的最終目標都是為人類保駕護航,假如能實現這個目標,就是一種最高榮譽。”  

 陳小平

  1980年畢業於廣東醫科大學臨床醫學專業,後在中山醫科大學讀研究生,獲傳染病學碩士和病原生物學博士學位,現任betway体育下载 研究員、呼吸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課題負責人、博士生導師和博士後合作導師。

  主要研究項目:瘧原蟲感染小鼠血漿外泌體抑製肺癌血管生成的機理研究;紅細胞前期瘧原蟲感染對肝髒腫瘤治療的探索性研究;通過雙調控體係條件性敲除紅內期必需基因構建瘧原蟲減毒雙期活疫苗的研究等。

研究方向

  瘧原蟲生物學

  瘧原蟲與癌症的相互作用及機理研究

  “以病克病” 需克服倫理問題

  陳小平告訴記者,瘧原蟲用於人類疾病治療,早有先例。但從動物實驗到用於患者身上,除了大量的實驗外,還存在倫理問題。

  對於“以病克病”“以毒攻毒”可能產生的風險及倫理問題,陳小平這樣解釋:一是讓患者感染良性的間日瘧原蟲,要嚴密監控紅細胞感染率。感染水平要維持在千分之二以下,即1000個紅細胞中不能超過2個受感染。在療程結束後,給病人使用足量的抗瘧藥,通常3天左右就能治愈瘧原蟲感染。二是廣州的環境基礎。廣州市中心城區自有曆史記載以來,從未有過瘧疾流行的記載。瘧疾通過按蚊傳播,而廣州市區沒有按蚊,環境是安全的。三是目前用於治療的患者已是晚期,無它法可試,在患者及家屬同意下采用這種方法。

  經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倫理委員會組織的多次倫理答辯,且多次修改方案後,陳小平團隊才開始將這一成果應用於晚期癌症患者的治療上。

  (原載於《廣州日報》 2018-04-24 A3版)

附件: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