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新聞動態>> 媒體報道

媒體報道

【科學網】科技工作者熱議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

發表日期:2020-09-14 來源:科學網 來源: 放大縮小

  在9月11日召開的科學家座談會上,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發表重要講話,強調“麵向世界科技前沿,麵向經濟主戰場,麵向國家重大需求,麵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斷向科學技術廣度和深度進軍。

  講話在科技人員中引起熱烈反響。《中國科學報》采訪了6位科研人員,他們分別從不同角度暢談了對習近平書記重要講話的理解和感觸。

堅持麵向世界科技前沿、麵向經濟主戰場、麵向國家重大需求、麵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斷向科學技術廣度和深度進軍。

  ——習近平

陳凱先(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員)

  我很振奮地看到,在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四個麵向”中,特別把“麵向人民生命健康”突出了出來。一般來講,“麵向人民生命健康”是“麵向國家重大需求”的一部分,但這次專門提出這個“麵向”,讓我們對這個問題的認識也提升到一個新高度。

  黨中央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過程中,把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放在最突出的位置。“有了人,就擁有一切”——經過抗擊疫情鬥爭的過程,我想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深刻地體會到這一點。

  抗疫期間,我國的科技力量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作為人口健康領域的科技工作者,我對此感受尤其深刻。但我也同樣深刻地體會到,我國在生命健康相關的科技領域依然有很多短板待補。

  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兩院聯合開展了一個重大的谘詢項目研究,探討進一步加強應對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科技支撐力量建設。

  在這方麵,我認為需要從以下幾點著力突破:

  第一是科技布局上要有重大戰略調整。長期以來,我們的研究布局主要偏重於腫瘤、心腦血管疾病、神經退行性疾病等重大慢性疾病,而對重大突發傳染病的防控和藥物、疫苗研究的總體布局和持續支持不足。

  第二,我們在應對重大突發傳染病方麵的專業人才培養和隊伍建設上還有欠缺,包括病原學、流行病學、疫情監測和預警等公共衛生領域的人才,以及抗病毒藥物、疫苗、檢測試劑和相關器械研發的專業人才,都感到不足。

  第三,在科研基礎設施建設上還需進一步完善和加強。以這次新冠肺炎為例,不管是藥物還是疫苗研發,都離不開P3、甚至P4級別的生物安全實驗室的支持。但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這類實驗室數量明顯不足,而在藥物研究領域幾乎沒有。

  最後我想強調的是加強中西醫結合。此次中國抗疫的一大特色就是中西醫並重、中西藥並用。我認為中西醫結合有兩個角度:第一是充分發揮中醫藥的價值和作用;第二是用現代科學技術方法揭示中醫藥的作用機理等科學內涵,推動中醫藥的現代化、國際化發展。

陳捷凱(betway体育下载 研究員)

  很受震撼,很振奮!談話深刻闡述了科技創新的重大意義,把原始創新的重要性和“四個麵向”的總目標高屋建瓴地提出來,接著針對幾個關鍵問題都給出了實踐思路,非常接地氣。這六個關鍵問題,顯示了中央對科技創新規律有著深度把握,我們科技工作者及科研單位應該深入學習是基於怎樣的認識才能歸納出這六個問題。

  舉幾個例子,加強基礎研究,總書記的講話就指出一方麵要遵循科學發現自身規律,以好奇心來驅動,這是非常切合原始創新的規律的;另一方麵是重大科技問題推動,抽象出理論問題,這種在科學史上也不罕見。如何支持,也通過對財政、政策、評價體係給予了指導性意見。

  人才教育培養是“源”,這個體現了黨中央深度把握了人才成長規律。加強國際科技合作,則體現了在目前單邊主義盛行的條件下,黨中央高度的文化自信和對科學發展規律的深刻把握。我們科技工作者有黨中央作為堅強後盾,應該充分地珍惜目前的環境,做出一番為國為民的事業,不負韶華,不負初心!

我國麵臨的很多“卡脖子”技術問題,根子是基礎理論研究跟不上,源頭和底層的東西沒有搞清楚。

  ——習近平

袁亞湘(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係統與數學科學研究院研究員)

  我有幸在現場聆聽了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深受感動和鼓舞。

  在談到加強基礎研究時,總書記特別用到了“持之以恒”這個詞,黨和國家深刻洞察到當前麵臨的諸多“卡脖子”問題本質上是基礎研究薄弱的問題。

  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在當前錯綜複雜的國際形勢和激烈的外部競爭環境下,強調發展應用型基礎研究,麵向國家需求解決重大問題,這是十分必要的。但我們也不能忽視純粹的基礎研究,也就是“無用之用”。

  事實上,很多原始創新研究並非是具體問題導向的,比如量子、類腦科學等前瞻性的基礎研究,以及純數學研究,並非馬上能夠應用,但也應該得到有關部門的重視。這些研究的目標就是要實現帶動學科發展,做出具有世界頂尖水平的原創基礎研究,實現真正的國際領跑。

  近年來,基礎研究的生態和評價體係有所改善,但與一個理想的創新生態環境還有一定距離。基礎研究真正理想的學術創新生態應該是,讓廣大科研人員真正靜下心來,所有人每天思考的是今天研究的科學問題是什麼、做成能解決什麼問題、下一步做什麼研究等等。每天70%-80%的精力用在自己的研究上,而不是把心思放在追求“帽子”等名利上。

  由於當下商業化的科研管理評價導向,往往是有多少產出,才決定多少投入,導致大家追求“帽子”等名利。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要通過深化改革激發創新創造活力。未來我們還需要更多從體製機製上作出改變。

盧吉布(betway体育下载 研究生)

  作為中科院的一名研究生,我十分認同總書記的重要講話。我們應該將科研方向瞄準國家所需和前沿基礎,國家需要什麼我們做什麼,為解決“卡脖子”問題做出自己的努力。同時我們要大力學習和弘揚科學家精神,尤其是老一輩科學家的精神,對科學既要有敬畏,也要有激情,更要戒驕戒躁,做出一番成績。

“兩彈一星”成功,有賴於一批領軍人才,也有賴於我國強有力的組織係統。

  ——習近平

李建剛(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研究員)

  過去,科技工作的組織模式主要有兩種。一種就是我們中國特有的模式,發揮我們在體製和機製上的優勢,國家需要什麼,就全國一盤棋來做這件事情,非常高效。從“兩彈一星”到抗擊新冠肺炎科技攻關,都是這樣的。

  另一種是科學家出於個人興趣自由探索。同時建立有活力的體製機製,讓科學家能在最快的時間裏,把自己的研究成果通過市場轉化為經濟。在這種環境下,大家一起搞創新,探索100次,隻要有兩三次能成功就行。美國就是通過這種模式,引領了世界科技發展100年。

  我認為,未來,我們應該把這兩種模式結合起來,以國家需求做牽引,可能占60%~70%這樣一個較大比重;同時要留一部分,讓科學家自由探索。就像我們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應該有80%的工作瞄準國家的重大需求和國民經濟的主戰場;剩下20%左右,允許科學家們奇思妙想、探索創新,保證對他們的經費支持。這也是人才培養必不可少的環節。如果太急功近利了,培養不出一流的科學家。

  同時,科學要發展,必須在基礎科學研究、重大科學基礎設施建設上站在世界頂尖地位。當下,科學發展已經到了需要各個學科交叉融合的大科學時代,中科院作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我們的重大基礎科學裝置是別人不可替代、不可複製的,“集團軍”協同作戰也是我們最大的優勢和特點。未來,這些應繼續繼承和發揚光大,團隊要團結起來擰成一股繩,發揮我們的力量和作用。

研究方向的選擇要堅持需求導向,從國家急迫需要和長遠需求出發,真正解決實際問題。

  ——習近平

劉青鬆(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健康與醫學技術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習近平總書記談到的“需求導向”這四個字,真的非常非常重要。

  我的研究領域是腫瘤醫藥研究,臨床需求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我們的研究走向。2015年,我們遇到一個患有特殊混合型白血病的小孩,跑了很多醫院都不知道怎麼治療。我們分離出孩子的外周血癌細胞,經過體外試驗,篩選出一種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中藥飲片。我們經仔細評估後給孩子服用了這個藥物,沒想到效果非常好。

  這次經曆讓我們下定決心推進臨床腫瘤精準用藥技術。調研過程中,我們發現這一領域的瓶頸在於原代癌細胞的培養技術難以突破,於是我們又針對這一問題開展科研攻堅。接著,我們又意識到了一個更重要的問題:當前我國的醫藥研究大多是跟隨式的,研究材料也多為來自歐美的細胞係——我們並沒有把主要精力放在中國人的高發疾病上。

  基於這些思考,我們開始建設中國人自己的可再生癌症原代細胞生物銀行。這將是瞄準中國人疾病的重要研究平台。

  從2015年至今,我們正是以國家和人民的需求為導向,麵向中國人民的生命健康在做工作。總書記的講話真是說在了我們心坎上。

  總書記在講話中還引用了恩格斯的名言:“社會一旦有技術上的需要,這種需要就會比十所大學更能把科學推向前進。”說得真好!

  我們都知道,中國現在要加強基礎研究,加強應用研究……各種研究都需要加強。但我們加強的初衷是什麼?還是解決中國人自己的問題,讓中國人更有質量地生活,在生命健康有良好保障的基礎上,進一步追求我們的中國夢。

附件:
    Baidu
    map